农村有线广播,曾经的一道风景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5-09-09来源: 本站 打印

上了50多岁的人,一定还记得《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两首歌曲,那个年代每天早中晚的广播喇叭里都播放着这两首歌曲。从这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是听着这两首歌曲长大的。那时候天总是那样的蓝,海是那样的宽,生活中充满昂扬向上的氛围。

走过60多年的我市农村广播事业经历了沧桑巨变,他们走过的历程也反映了祖国这些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笔者随母亲下放到农村时就经常爱听广播,那时家家户户都安装有广播。生产队里设有广播室,有兼职广播员,村子里的高音喇叭架设在村中一棵高大的古树上,整个村子从村头到村尾都能听到喇叭的声音。每天清晨6点钟,《东方红》乐曲准时响起,社员们听到歌曲就会准时起床,不用看闹钟。生产队长随即在广播里安排社员的一天工作,用不着自己费神思考,因为在人民公社大集体的年代里,都是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工作并记工分的。队长在广播里安排工作时,一般重复讲两遍,社员们认真地听,生怕听漏了。尚在农村小学读书的我,星期日和寒暑假都要参加生产劳动,由此养成了听广播的习惯。早上630分是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7点是广西电台新闻联播,7点半结束歌曲是《大海航行靠舵手》。社员们一大早就伴随着这首曲调明快,歌词形象生动的歌曲,迎着朝阳出工劳作去了。中午1155分广播开始,12点半钟结束。傍晚是7点开始开播,播送的节目为广西电台新闻联播,8点正是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大集体的年代,经常要挑灯夜战,听完广播结束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很久后仍未能收工。“9.13”事件后,结束歌曲改为《国际歌》。平时广播节目里播唱的大都是八大样板戏里的革命歌曲。由于经常听广播的原因,使我萌发了写稿的念头。1974年,尚在中学读书的我写了一篇报道当地大种野生绿肥改良土壤的稿件到县广播站,不久被采用了,听着广播里播音员念着自己的稿件,心里有点美滋滋的感觉,同时也激发了我写稿的热情。许多年后,这段“听广播”的经历仍使我记忆犹新。中学毕业后,笔者到农村插队,当了生产队“队干”,经常要到大队参加公社和县里召开的三级干部电话会议,那时的电话会议就是通过有线广播(与电话共用线路)来进行收听的。这在当时,也着实减少了农村干部参加会议来回奔波的劳碌。此外,为了普及广播知识,各基层单位都购买有《农村有线广播》一书,发给大家学习。

在物质匮乏、文化生活单调和信息闭塞的年代里,广播成为农村了解外界和贯彻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的一个重要工具和窗口,它无论是在传播信息、部署工作,还是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当时农村的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据载,我市的农村广播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其中起步较早的为苍梧县,那时苍梧县尚属容县专区管辖。1952年,苍梧县委购置电子管收音机1台,每天由专人负责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提供给领导参阅,重要新闻用大字报或油印发至区乡。1956年,县委宣传部选派人员参加广西省举办的广播技术培训班学习,并着手进行广播站的筹建工作。同年10月,安装1250瓦扩音机。 195711成立县广播站,并正式广播。建站之初,条件非常艰苦,仅有播音员、技术员各1人,站长由宣传部长兼任。

19588月,东安公社建立了广播放大站。随后,先后有10个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60年代初,由于经费和电力不足,加上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部分公社广播站停播。1965年,随着工农业生产好转,逐步恢复广播。同年9月,毛主席作出了“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办好广播的热情,随后开始了全党全民办广播的热潮。各公社雷厉风行,迅速响应,筹措资金,在很短时间内了恢复了广播站,并新建了一批广播站。其中夏郢公社广播站是办得比较好的一个广播站,该站配备了3-4名工作人员,配置有扩音机、电唱机和转播机等设备,自办广播节目,每逢春耕生产、夏收夏种、秋收冬种和一些重要的工作,都要通报生产进度。每个村每个生产队都建立了广播室,配置了相关设备。进入70年代,县站增置扩音设备,输出功率达1650瓦。县城架设高音喇叭,各单位安装舌簧喇叭。各公社广播站扩音器增至16台,输出功率8800瓦。全县206个大队有134个大队建立转播站,扩音器138台,输出功率达11900瓦。广播网路普及到2970个生产队,占总队数97%,全县业余广播员2411人,至1974年,全县14个公社广播站有专职广播员27人,206个大队广播通畅,79373家农户安装了喇叭,占全县农村总户数84.93%,农村有线广播事业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一位当年在广播站工作的“老广播”告诉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有线广播最辉煌的年代。那时农村乡下非常热闹,家家户户门前屋檐下,都挂着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广播箱,里面装着一个舌簧喇叭。在当时,村村寨寨的大喇叭和家家户户的小喇叭,是农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其作用地位比起今天的电视和网络有过之而无不及。广播成为除了报纸之外的唯一媒体,收听广播的人数不亚于现在观看电视的人数,听广播成为人们的一种消遣和时尚。这位“老广播”离开他们创办的“小喇叭”岗位已20多年,但谈起有线广播这段历史仍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都先后通了电,市县建立了电视台,电视机、收录机逐渐进入农民家庭,同时半导体收音机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农村有线广播在这些先进媒体的冲击下,开始走向衰落,并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有线广播站也随之变成了发射无线调频的广播电台。就这样,有线广播带着它只能被动收听,不能随人所愿等难以克服的弱点,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何敏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