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梧太公路大会战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5-09-09来源: 本站 打印

梧太(梧州至藤县太平)公路,一条穿越崇山峻岭并不起眼的国道。但谁又会知道,在半多个世纪前,修建这条绵延崎岖公路的人们,付出了多少的辛劳与汗水。

1958年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大跃进”年代,在中央“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发展地方公路交通”的方针指引下,各地方政府闻风而动,雷厉风行贯彻执行。梧州市及梧州专区作出了修建梧太公路的部署,派出以民兵为组织的数万筑路大军,日夜奋战在崇山峻岭上。他们劈山开路,逢水架桥,日夜奋战在公路工地上。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工地指挥部在各施工路段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人们打起擂台,互相挑战,争先恐后,干劲冲天,拼命地挖泥,飞快地担土,筑路沿线到处都是一派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交大队交通连以每人开土方6.8立方米的成绩从别的连队里夺得红旗竞赛第一名,并且把“开路英雄”的红旗稳固地拿下来。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交通连民兵的身影。筑石砌涵洞是一项带有技术性的艰巨任务,交通连的同志主动承担下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好,被人们誉为敢啃“硬骨头”的连队。工交系统第一连是当时梧州钢铁厂职工,这支来自莲花山的106名民兵,在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后,主动请缨,要求支援其他系统的开方挖土任务。财贸系统参加筑路的人员利用天然斜坡代替滑板,减少了装泥劳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郊区、街道系统的劳动大军组织了青年突击队负责攻克重点工程。当年被人誉为“穆桂英”的共青团员黄海莲,别看她个了小,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逊色于男同志。开“泥牛”要力气够,又要机智,一般女同志都不敢参加,但黄海莲却勇敢地参加了这项工作,并积极想办法,放出了90立方米的“大泥牛”,成为独一无二的女“泥牛”队长。全市人民深切关怀着这支劳动大军。商业部门提出“公路开到那里,副食品就供应到那里”的口号,组织了挑货担日日挑货到工地。各个文艺团体深入到工地慰问演出,极大地鼓舞了他们战天斗地的热情。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昔日荆棘丛生、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一段段的康庄大道,不断衔接,向前延伸,好象一条黄色的绸带缠绵在莽莽的群山之中。“开路英雄”的红旗,迎风飘扬在梧太公路旁。

一位当年的亲历者告诉我,“大跃进”年代新中国成立还不到10年,物资匮乏,经费奇缺,筑路非常艰苦,没有机械设备,更谈不上有推土机和挖掘机,全靠人力搬运,大家食住在工地,餐风宿露,但同志们的干劲热情非常高涨,没有一个人甘心落后。

19591月,梧太公路梧州段展开最后一战,数千筑路大军加紧奋战,他们在“争取春节前完工”的口号鼓舞下,发扬苦干实干加巧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经过大家的奋力拼搏,终于在春节前实现了全线贯通的目标。由于该路路基稳定性差,坡度大,虽能勉强通车,但一场大雨便中断交通。19599月,公路交通部门对梧州至太平全线重新进行测量设计。同年11月,梧州市、梧州专区及公路部门两次组织民兵和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施工,路基路面工程相继于19603月和9月完工,梧太公路全线通车。

梧太公路修筑历时两年多,全长 101公里 ,横贯梧州市和苍梧、藤县两县。通车后,梧州到桂林的里程缩短 102公里 ,有力地促进桂东地区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何敏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