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档案馆珍藏了一张民国十年(1921年)藤县公署的布告,布告主要是藤县公署根据苏兰舟、龙品燕的呈请,为龙品燕承包苏兰舟抛荒林地造林进行备案并予以公告保护。布告全文如下“案据县属南隅厢�砂井民人苏兰舟、金鸡区西塘村人龙品燕呈称,窃苏琴舫祖手遗下三十八都中窖地方土名杨梅�、枫木�、九秀启、登水塘、五指�、鸡心岭、古�屋背等处七段山场,经分落份丢荒日久,栽种无人。今经挽到苏景云介绍与三十四都西塘村龙品燕,甘愿承批,振兴林业。种理工本一概负担,是以三面订定限期额一百年之久,不再另批。利权定以三七之数派分,始终无易。每逢开伐,该山树木除去工费之外,尚余之银是为木根实银。设如一百两,山主介绍共值其三,山耕即占其七。倘有不清手续,来历支离,概由山主理妥,实与耕人无干,此乃双方情允,彼此开诚。今将呈发两批,呈请知事先生察核伏□(乞)恩准存案,印红批据,俾其后日有凭,并给布告禁止焚伐,使其小人遵守,庶林业有兴,则沾德无既矣等情。据此当批呈悉,仰将本案山场契约并承发批据一�缴案,再予核办。去后旋据该民等呈缴契纸四张、合同三本前来复。经令行环城区保卫分所董事李京元等查勘属实,自应准予立案。除将合同印发外,合行布告,仰该处村民人等一体知悉。嗣后,该处杨梅�、枫木�、九秀启、登水塘、五指�、鸡心岭、古�屋背七所山场种植树木,应归龙姓管理,日后砍伐,照约分派,他人不得盗窃根株,倘敢故违,许其指禀拘案严究。其各凛遵毋违。此�。”
布告全文用毛笔书写在53×58厘米的棉纱纸上,落款有当时藤县公署知事秦�的签名,并盖有“藤县之印”朱红印章。该布告虽已经历九十二年,但仍保存完好。布告内容反映的虽是九十二年前的旧事,但今天我们仍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启示一,植树造林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林业生产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源泉,种树爱树护树是利国利民的德政善举,历来为官府和民间积极推崇。民间有种树如积德,造林如造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之说,树木与树人相提并论,可见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及子孙。启示二,造林护林,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不可或缺。此布告中,苏、龙两家抛荒林地自愿出让承包后,即呈官府,官府经派人查勘属实后,即准予备案,并布告该处周边村民知悉,禁止焚伐,公开透明,从法律制度层面上严加保护。启示三,林业生产要素流转要规范。林地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要明晰,做到产权明晰,经营规范,收益分配合理,使林地所有者、经营者各得其所,公平公正。本布告中订定利权三七分派,经营收益除去工费之外,山主和介绍人占三成,经营者占七成。经营者只负责林木生产经营管理,林地产权等一概由山主负责理清,权责分明。启示四,长期稳定的承包期限是保护林业生产经营者利益的重要条件。十年树木,林木生产周期长,一般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有收益,同时投入越大,收益便越多。此布告中,苏龙两家林地转让承包限额定为一百年,当知林业生产收益非是短期所能奏效。
所以,只有保持林业生产经营承包长期稳定不变,真正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才能调动各方参予林业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促进林业生产经营健康可持续发展。(梧州市档案馆 刘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