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梧州骑楼文化资源 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卢秀容)(图)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0-12-15来源: 本站 打印

 

梧州骑楼城被誉为 “岭南骑楼博物城”,骑楼城内的许多民间艺术、古迹名胜和历史文物独自形成了很好的骑楼文化,它在海内外皆名扬遐迩。档案是历史真实记录,是文化的载体,起着贮存、积累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的作用。档案记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个性与魅力的体现。作为地方档案部门有责任把地方特色的骑楼文化的丰富资源挖掘出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岭南骑楼特有文化所蕴藏的深厚内涵,以进一步打响梧州这张新名片的知名度。笔者就梧州骑楼独具的文化特色及档案部门如何挖掘保护好骑楼文化,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打造岭南骑楼历史标志

梧州市河东城区现存骑楼街道有22条,骑楼建筑560幢,骑楼街道总长7公里,骑楼建筑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60%以上的街道都有骑楼建筑。过去曾有一个说法,下雨时,除了过马路,沿着骑楼你在梧州河东城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头上可以不沾一滴雨。梧州骑楼面积之大、长度之长、范围之集中、保存之完整,在岭南的城市中是罕见的,梧州骑楼建筑为岭南之最。          

追朔骑楼的起源和发展,要从19世纪末说起,骑楼建筑最初诞生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中国的骑楼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地区。1918年,广州市政所成立后,拆城墙,建商业街,广州开始引进马来西亚的骑楼艺术,兴建商铺,骑楼在广州商业街诞生。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广州市政厅,广州正式建市,孙中山之子孙科为首任市长。从此,广州开始大规模兴建骑楼建筑,吸收了西方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创造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骑楼建筑。1921108日,孙中山为了取道梧州北伐,在梧州成立梧州市政厅,孙中山女婿戴恩赛为首任厅长。从此,梧州在广西率先仿广州在城外建骑楼,骑楼建筑在梧州诞生了。1924年,梧州拆城墙后,又在城内大规模建骑楼。随着梧州商贸业的发展,骑楼建筑不断扩展,至1933年,梧州骑楼建筑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梧州的骑楼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梧州骑楼建筑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间距一般为3米到5米左右。顶饰、阳台、柱头等形式各异,或庄重大方、或精巧别致,或典雅高贵。浮雕、罗马柱、园拱形窗,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和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在这里,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古典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

梧州现存较完整的历史建筑群,可分为三类:一是官宅(金龙街),二是商宅(维新街),三是商铺(骑楼街)。20世纪40年代,梧州骑楼街分成两大片:城外骑楼街沿桂江、西江岸而建成有:桂林路、四坊路、九坊路、五坊路、小南路、大南路、南堤路、居仁路、大东路、西堤路等。城内的骑楼街以大中路为中心的有:南环路、民主路、和平路、北环路、桂北路、东正路、文化路等。这些骑楼街,在三、四十年代按经营行业不同,又分为平码行街(九坊路)、百货业街(五坊路),海咸杂货街(南堤路),图书文具街(大中路),五金铁器街(四坊路)等,梧州河东区连绵成片的骑楼建筑,与古城梧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合成一部记载岭南文化、梧州风土人情的“活辞典”,见证了梧州历史的辉煌与繁荣。但梧州骑楼旧城经过几乎年年被水淹,骑楼建筑群不少已经破旧不堪,一些房子成了危房;大多数道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从2002年8月起,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梧州市委、市政府斥巨资对骑楼群进行包括危房旧房拆迁维修、街道管线整治、路面铺设、房屋立面改造、灯饰安装、景点建设等六大主要内容的改造,从而拉开了全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

二、存储的档案文化为骑楼城优化改造提供信息资源

梧州是百年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三(189724日),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专条》,将广西梧州府开放为通商口岸。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不列颠词典》记载,“梧州是广西最大的商业城市”。河东区鳞次栉比的骑楼,记录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开放性和商业特色。梧州市档案馆馆存2万多卷民国档案,就记载着梧州通商发展史及各方面的文化信息资源。当梧州旧城改造工程打响后,档案部门充分发挥存储历史资料的优势,积极主动围绕旧城改造提供信息服务,让档案历史资料在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用。可以说,历史档案资料在骑楼城改造项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骑楼城改造项目的建筑设计人员,通过调阅梧州市档案馆馆存的历史档案资料,取得大量反映梧州民国初期骑楼城风貌照片和实物档案资料,他们在还原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合理改造,重新布局设计。在改造工程中,对有保留价值的危房进行了内部加固修整,将没有保留价值的危房和严重影响居住环境、消防、卫生的房屋全部推倒重建,然后对所有的骑楼建筑外墙进行修旧如旧的装修。使之今日的骑楼城更具桂人粤韵特色。漫步梧州街头,你可以看到那一幢幢骑楼建筑古色古香:花窗、砖雕、罗马柱、圆拱型窗,还有点缀在屋檐下、窗台边的各式浮雕,西式风格的铁栏观景阳台,洋味十足的额坊……。

为了提高骑楼城的知名度,自治区领导在梧视察中指示骑楼城要作为梧州旅游的品牌和亮点,以提升梧州城市的品位和档次。建设者们又从沉积的梧州历史档案中,挖出可供人们欣赏的档案文化名人、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制作城雕,再现梧州街头,向世人展示梧州历史上闪亮的篇章,再现梧州人民勤劳、聪明、有智慧的特点。新建的城雕有威风凛凛的士燮,是苍梧郡广信县人,在汉献帝时被封为安远将军;南越国苍梧王赵光,是梧州历史上的首任行政长官;汉末的佛学家、苍梧隐士牟子,其名著《理惑论》(37篇),糅合儒家各家学说,独创一家语;古文经学家陈钦、陈元。还有梧州浮世风情画:街头叫卖飞机榄、和顺榄的《小贩》,托举着艇仔粥的《妇女》,背着小孩《埋街》夫妇,叠起来的《铸钱》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粤剧人物《女附马》等等,栩栩如生,美韵无穷,堪称为城雕中的精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凝聚着历史的沧桑,浓缩着千年古郡的梦幻,折射着鸳江两岸积淀深厚的文化之光,反映着名人学者先贤的高尚情操和芸芸众生的生活情趣。新增的骑楼文化长廊在防洪堤堤壁上通过碑文刻记、浮雕镶嵌等形式描绘梧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展现了梧州千年古城百年商埠民间传说和典故。

建设者用活了沉积多年的档案文化历史,让人们在骑楼城的游览中,就可探寻梧州的千年历史。改造优化后的骑楼群,如今成了梧州的城市新品牌、新亮点,百年商埠重放光彩。

三、探索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新途径

骑楼城的改造优化,既挖掘了梧州文化旅游资源,又增强了梧州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吸引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档案工作注入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利环境,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梧州骑楼文化正逐步走进社会经济的核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梧州市以骑楼为中心,推出了“岭南骑楼行”、“龙母文化之旅”、“孙中山北伐足迹之旅”、“夜赏都市骑楼博物城”等四条旅游线路。随着海内外众多游客的慕名而至,梧州的旅游、服务等行业都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游客们参观后反映, 骑楼城不只言商,它还言情,它就象一把永远撑开的大伞,庇护着活色生香的昨天与今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骑楼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之深,它发挥的作用,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目前,梧州市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大多数是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接收而来的文书档案,有关本地区经济、科学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名人等的档案少,虽然拥有一定的数量,但档案信息内容的内涵面和辐射面窄,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档案文化功能的拓展。加上长期以来,梧州市档案部门对档案文化信息开发的力度不足,档案人员大部分时间仅停留于编写全宗介绍、大事记、文件汇编等工作,编研成果信息量少,存史价值不大,往往无人问津。梧州特色骑楼文化已为收集开发档案文化资源创立契机,同时也为打造梧州档案文化精品,寻求档案事业新发展创造了新途径。梧州市档案馆的工作要与时俱进,率先更新观念,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建立民间艺术档案,以此开拓档案的文化功能,加大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力度,以档案文化为着眼点,收集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进行储备,建立有据可查的资料库。

怎样去开展这项记忆工程,笔者认为,第一,要拓宽视野,广开档案收集渠道,实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广征博收,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专业,从过去到现在,从政治到民生,从经济到文化等各方面的档案信息资源都要兼顾,使档案信息资源真正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真正达到数量丰富、结构合理。第二,要实施特色档案文化战略,形成特色档案文化资源。重点收集体现本地优势的档案材料,如“人文、物产、科技等方面的个案材料:本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材料、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反映本地的风土人情的历史资料等等。在收集时还要注意突破地区、时间限制,灵活运用接收、鼓励捐赠、寄存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将多方面的相关资料都收集齐全、系统,形成能够吸引社会公众目光的特色文化品牌资源。第三,还要使档案资源收集同社会大众文化生活接轨,善于抓住社会文化热点,针对不同社会文化需求开展相关的档案资源收集。建立名人全宗档案,将骑楼城的各式建筑、文物古迹、民间故事制成光盘,展示骑楼文化独特的美丽画卷。例如,可针对骑楼城“铁环”、“水门”这一历史实物,就可以挖掘梧州对水文化中历史档案,查找水文化名人,利用实物档案资料开展水文化的研究。因为梧州的水是最亲近的自然,桂江、西江像两条彩带绕城而过,哪一个游客都摆脱不了那一汪碧水的诱惑。桂江清、西江浊,水旺时节,交汇处会有分明的清浊际线,称为“鸳鸯交汇”,苏东坡曾对此留下“鸳鸯秀水世无双”的诗句。在水运经济时代,便利的水路带给梧州繁华与鼎盛,20世纪的30年代,地处三江水口的梧州成为广西最大商业城市,商贸、金融、旅宿、娱乐等各种商号就有1000多家,当时的梧州“士商萃集之所,百货出入枢”随着水运经济的式微,梧州作为商贸重镇的地位有所动摇。但一年一度的洪水,奇妙地在这个号称“水都”的小城留下了烙印,系船的骑楼“铁环”就曾入选央视的《正大综艺》节目。浆声灯影里的骑楼陪伴着人们渡过了近一个世纪,每一栋骑楼的水门和铁环共同见证了水都梧州“水淹骑楼荡舟巷陌”的岁月。所谓“水门”,指的是骑楼临街的一面,特设洪水时人出街入市使用的活动板门,而骑楼外砖柱上镶嵌的两个圆形铁环,一高一低,就是在洪水期间作系船之用。今天修葺一新的骑楼建筑,无一例外地将外墙的铁环作了强调,着色更黑,手感更好,高处的铁环还与特色的灯饰相呼应。水门则加上欧式护栏,精细铁艺展示的是与实用无关的艺术品味。梧州骑楼实际是中国水文化的一绝。这样系统地收集建立起来的档案文化,制成光盘,发放播放,不仅能引起公众关注,也有效地改变人们对档案信息滞后的看法,从而提高档案文化的亲和力。

梧州市档案部门要改变这种状况,还要加大档案编研力度,创造出一批真正体现档案文化价值的档案文化精品。可以通过拓宽档案文化编研领域,充分利用各种档案载体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编研,如编辑老照片、专题电视新闻专辑,拍摄档案历史故事(今年已与梧州电视台合作,利用档案资料拍摄《梧州老街的故事》),开辟电台档案故事专栏,举办系列专题档案陈列展览等等,使档案文化编研更通俗化、大众化,使社会大众更多地走进档案,感受档案浓浓的文化气息。 梧州市档案局 卢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