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存储管理规范(试行)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7-05-12来源: 本站 打印

广西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

存储管理规范

 

(试行)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广西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存储所用光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光盘标签,光盘数据刻录及备份要求,性能检测、保存及使用要求,数据迁移策略。

本规范适用于广西各级档案部门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的选择、使用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B/T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定》

    GB/T1767.81-1999 《CAD 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

    DA/T38-2008《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

《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归档电子文件整理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光盘optical disc

光盘是一种用激光和光学系统读写的光存储信息载体。光盘有存储容量大、数据存取方便、寿命长、单位信息存储价格低和易于保存等优点。其种类从功能上分有:只读(Read Only)光盘、可记录(Recordable)光盘和可重写(Rewritable)光盘三类。

通常用作存储电子文件(档案)信息的光盘是只读光盘CD、DVD和可记录光盘CD-R、DVD-R和DVD+R

3.2 档案级光盘archival disc

档案级光盘是可记录光盘中的优选品,可用于电子文件(档案)数据信息的存储,其各项技术指标优于工业标准,存储寿命大于20年。

3.3 块错误率block error rate

简称BLER。数据块是CD类光盘数据格式的基本单位。CD-R光盘的块错误率是测量含有1位或多位错误的数据块的百分比,或每秒测得的错误块数量。光盘驱动器每秒钟读出7350数据块,CD-R光盘技术规范规定:BLER<220数据块/秒。

3.4 不可校正错误E32

CD-R光盘在读出时,若C2解码器中每秒钟检出有3位或3位以上错误,这种不能被解码器校正的错误的总数称为E32。CD-R光盘技术规范规定:E32 = 0。

3.5 奇偶校验内码错误  PI error

简称PIE。ECC(错误校正编码)数据块是DVD类光盘数据格式的基本单位。PI 与PO分别是ECC 块中的奇偶校验内码和外码。DVD 光盘用PI 与PO 校验中发现错误的次数与程度来评价其记录质量。PIE是内码奇偶校验错误,是每兆字节数据的一个连续测量值。一个ECC 块中的某一行如果有一个或更多的字节出现错误,就是出现一个PI 错误,PIE是指在8个连续的ECC 数据块的奇偶校验中出现错误的行数。DVD-R和DVD+R技术规范都规定PIE不能超过280。

3.6 奇偶校验外码失败  PO fails

简称POF。奇偶校验外码失败是每兆数据的一个连续测量值。当DVD±R读出解码器经过第一轮PI行纠错和PO列纠错后还不能校正ECC数据块内所有的数据时,就会发生该错误。DVD-R和DVD+R技术规范都规定POF = 0。DVD±R光盘中的POF参数和CD光盘中的E32参数相当。

3.7 信号不对称度signal asymmetry

简称ASYM,是指高频信号的不对称度。在CD-R/DVD±R光盘读出时,高频信号I3和I11/I14的中心电平往往不一定重合,这是因为3T的凹坑长度和3T台的长度不等的缘故。不对称度ASYM就是用I3中心电平与I11/I14中心电平的相对位置来描述3T凹坑与台的对称情况的参数。当3T凹坑长度与3T台的长度相等时,ASYM=0,I3和I11/I14中心电平重合。如果3T的凹坑长度大于3T台的长度ASYM<0,I3中心电平低于I11/I14中心电平。如果3T的凹坑长度小于3T台的长度,ASYM>0,I3中心电平高于I11/I14中心电平(见图一)。

 

 

 

 

 


 

图1

 

 

图一

CD-R光盘用对称度来表示,标准规定,CD-R光盘的对称度:-15% ≤SYM ≤+15%;DVD ±R光盘用不对称度来表示,标准规定,DVD±R光盘的不对称度:-5% ≤ASYM ≤+15%。

与SYM或ASYM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参数是不对称性BETA(β), 定义β=(A1+A2)/(A1-A2),A1是HF信号的正向峰值, 代表读出反射光的台电平;A2是HF信号的负向峰值,代表读出反射光的坑电平。β可以更明白地表示为:�|A1|-|A2|�/(|A1|+|A2|)×100%。不对称性β是交流耦合的HF信号正负峰值之差对峰-峰值的归一化。光盘记录标记的不对称性可以检测β值。

3.8 抖晃jtter

在光盘刻录过程,无论在光盘上记录什么内容,如音乐、图像、数据,在光盘上体现的是编码成不同长度的凹坑(记录标记)和台。凹坑和台的长度偏差直接影响解码的正确性。对于某种凹坑或台,它的前沿和后沿的位置由于种种原因出现随机偏移,位置偏移的统计分布呈高斯分布,前后沿平均值之间的长度即为凹坑的平均长度。围绕这个前沿或后沿位置平均值的平均偏差即为抖晃。

CD-R光盘使用数据对数据的比较方法。抖晃Jitter用信息坑和台的扫描时间的标准偏差表示,CD-R光盘标准规定信息坑TnP或信息台TnL的抖晃Jitter,JnP和JnL(n=3~11)小于35ns。

DVD±R光盘使用数据对时钟的比较方法。DC Jitter 即数据和时钟之间的抖晃,是读出高频信号(HF)与判定基准电平(Decision Level)相交处的计时变化。DC Jitter 测量所有数据边缘(指凹坑和台交界处)与参考时钟脉冲边缘相比较的标准偏差,用系统时钟长度的百分比来表示。规范规定DVD-R的Jitter应≤9%;DVD+R的Jitter应≤9%。

3.9 寻轨错误tracking error

简称TE,寻轨错误。对盘片的径向寻轨能力进行测试。TE如果很大,可能导致刻录时丢失轨道。引起刻录失败或者刻录掉速。

对于CD-R和DVD±R, TE在标称速度下的测试值应小于0.45 (Philips测试驱动器)。

3.10 聚焦错误focusing error

简称FE,聚焦错误。对盘片的聚焦伺服能力进行测试。FE如果很大,可能导致刻录时无法聚焦,引起刻录失败或者掉速。

对于CD-R和DVD±R, FE在标称速度下的测试值应小于0.5 (Philips测试驱动器)。

3.11光盘寿命  archive longevity of optical disc

光盘归档后,随着时间推移信息层退化,CD-R光盘表现为块错误率BLER增大,DVD±R光盘表现为奇偶校检内码错误PIE增大。BLER或PIE超过某个值后光盘中存储的信息不能再正确读取,表征归档光盘寿命终止的技术指标是:CD-R光盘块错误率BLER≥220数据块/秒或E32>0;DVD±R光盘奇偶校检内码错误PIE≥280或奇偶校检外码失败POF>0。光盘从归档开始到达到寿命终止的技术指标这段时间称为光盘归档寿命。

3.12光盘的数据迁移策略data migration strategy

档案部门使用光盘作为电子文件(档案)载体时,必须建立定期检测制度,监控光盘关键技术指标,适时实施光盘的数据迁移。当CD-R的块错误率BLER或DVD±R的奇偶校检内码错误PIE达到或超出规定的三级预警线时,应将该批光盘上的数据迁移到新的光盘或其他载体上。

4 光盘的选择

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存储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容量适合,各项技术指标优于工业标准,保存寿命十五年以上的档案级光盘。

4.1光盘的容量

CD:750MB

DVD±R(单层):4.7GB

DVD±R(双层):8.5GB

4.2 档案级光盘主要技术指标

4.2.1 CD-R 档案级光盘

4.2.1.1 记录前,寻轨错误TE <0.45。

4.2.1.2 记录前,聚焦错误FE <0.5。

4.2.1.3 记录后,块错误率BLER < 50,E32=0。

4.2.1.4 记录后,信号不对称性beta,-0.15~0.15。

4.2.1.5 记录后,抖晃Jitter < 35ns

4.2.1.6 光盘温湿度耐候试验,在温度80℃、相对湿度85%的环境条件下,放置96小时,光盘的块错误率BLER < 150,E32=0。

4.2.2 DVD&plusmn;R 档案级光盘

4.2.2.1 记录前,寻轨错误TE <0.45。

4.2.2.2 记录前,聚焦错误FE <0.5。

4.2.2.3 记录后,奇偶校验内码错误(连续8个ECC)PIE < 80;奇偶校验外码失败POF = 0。

4.2.2.4 记录后,信号对称性beta,-0.15~0.15。

4.2.2.5 记录后,数据对时钟抖晃DC Jitter ≤9%。

4.2.2.6 光盘温湿度耐候试验,在温度80℃、相对湿度80%的环境条件下,放置96小时,奇偶校验内码错误(连续8个ECC)PIE< 180,奇偶校验外码失败POF = 0。

4.3 同批次购买的档案级光盘,用于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刻录前,应抽检光盘的TE、PE的技术指标是否达到档案级光盘的要求。

5 光盘存储信息的组织

在数据刻录前,应对拟存储的信息进行组织。

5.1 光盘卷标以光盘号标注。光盘号编制方法见11.1。

5.2 根据拟存储数据情况,按档号结构逐层建立文件夹,并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纳入其中。

5.2.1属于同一全宗的数据,文件夹层次结构及命名如下:全宗号—目录号/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或“全宗号—年度/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类别机构”。

5.2.2不同全宗的数据,文件夹层次结构及命名如下:全宗号/全宗号—目录号/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或“全宗号/全宗号—年度/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类别机构”。

5.2.3如有行业规定的档号格式,则按行业标准的档号结构逐层建立及命名文件夹。

5.3 不同格式的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应分开光盘存储。

5.4 组织存储的数据大小应控制在光盘标定容量的90%以内。

6 光盘数据刻录

6.1 光盘刻录机

6.1.1  使用经检测性能优良的档案级光盘刻录机。

6.1.2  选用的刻录机应能识别档案级光盘的最佳写功率和写策略。

6.2 数据刻录

6.2.1光盘刻录前,必须在工作环境中放置2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应符合7.1规定。

6.2.2光盘刻录采用数据刻录模式,选择在刻录结束时关闭光盘,即使还有剩余空间也不能再进行追加、覆盖刻录,一次性完成数据刻录(Disc At Once)。

6.2.3光盘刻录数据时,采用低速刻录。即CD光盘采用12或16倍速刻录速度,DVD光盘采用4或8倍速刻录速度。

7 光盘保存、工作和检测环境条件和要求

7.1光盘应在表一规定的温湿度及大气压力条件下保存、工作和检测。

保存、工作、检测的温湿度及大气压力条件

表一

 

 

温度

温度

梯度

相对湿度

湿度

梯度

大气压力

保存环境

4~20℃

15/h

20%~50%

10%/h

75~106kPa

工作环境

15~35℃

10/h

45%~70%

10%/h

75~106kPa

检测环境

23&plusmn;2℃

 

45%~70%

 

96&plusmn;10kPa

 

7.2光盘保存、工作和检测应在空气洁净、光线暗的环境中,远离强磁场、强热源及有害气体源,远离污垢或异物处。禁止将光盘曝露在高温、高湿环境,温湿度经常大幅变化的环境中。

7.3在光盘保存、工作和检测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光对光盘记录层的照射。不允许将光盘长时间置于灯光或日光下。

7.4光盘应存放在专门保管场所,或购置符合保管要求的装具。光盘单片盒装,竖立存放,避免挤压,避免光盘被划伤、受重力冲击。

8 光盘的使用和维护

8.1光盘的使用

8.1.1在准备刻录光盘前才拆除光盘盒外的塑封包装,禁止在没有准备刻录光盘时打开光盘包装。

8.1.2应使用档案级光盘刻录机和光盘驱动器(或播放机)播放光盘,不宜使用刻录机读取光盘数据。

8.1.3手拿光盘时用两个手指捏住光盘的中心孔和外缘,保持光盘自然平直状态,防止光盘弯曲。

8.1.4使用后立即把光盘放回光盘盒。

8.2 光盘的维护

8.2.1擦拭光盘去除光盘上灰尘、异物、污斑、指纹和液体,应使用干净的棉布从光盘的中心沿半径方向朝光盘的外缘擦拭,禁止沿光盘的圆周方向擦拭光盘。

8.2.2使用3级水清洁光盘,对难以清洁的污渍,可使用稀释的异丙醇,用无绒布或擦镜纸擦洗和拭干。

9 光盘的备份

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备份应一式3份,一份供查阅使用,一份封存保管,一份异地保存。

10 光盘实体标识

    10.1 应在每张光盘的盘面、包装盒面显著位置标注光盘的标识和信息内容,如光盘编号、全宗名称、电子文件类别、保管期限、制作时间等,标注方法和内容参见《广西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载体标注规范》(试行)。

10.2使用非溶剂基墨水的软性笔在光盘标签面上书写光盘标签,禁止在光盘的激光读出面数据区书写标签。

10.3 采用光盘打印机打印光盘标识的,应在光盘刻录前打印。

11 光盘的管理

11.1 光盘号的编制

光盘号的格式为“光盘制作年度—全宗号—光盘顺序号”或“光盘制作年度—全宗号—保管期限代码—光盘顺序号”。

11.2 光盘保管登记

光盘刻录、标识、存放完毕后,应填写《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登记表》(见表二),详细记录数据光盘内容、光盘编号、存储位置等信息。

11.3 光盘借阅登记

光盘提供查阅利用时,应填写《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借阅登记表》(见表三),登记借出的时间、光盘号、用途及借出人等信息。

12 光盘检测及性能监测

12.1 检测

光盘刻录完毕后必须对其错误率和不可校正错误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的方可作为电子文件(档案)存储光盘保存。

12.1.1光盘刻录后检测的主要技术指标要符合4.2.1.3、4.2.2.3的规定。

12.1.2光盘检测前,要在7.1规定的环境中放置2小时以上。

12.1.3相同条件下刻录产生的一式多份数据光盘,可从中抽取一份检测,经检测合格的一份封存保管;对在相同条件下(时间、刻录环境)刻录产生的同一批数据光盘,可依据GB/T 2828.1—2003来进行随机抽样检测。

12.1.4经抽样检测判为合格的光盘,可以保存;抽样检测发现不合格的,应全部检测,重新刻录并检测合格后方可保存。

12.1.5光盘存储的电子文件(档案)信息重要的,或光盘总量较少的,可以对全部光盘进行检测。

12.2 性能监测

监测光盘性能,通过定期检测光盘取得的技术参数,建立科学、有效的光盘管理机制,确保电子文件(档案)数据长期、安全的保存。

12.2.1制作完成并检测合格的光盘应两年后进行一次抽检,检测方法按12.1规定。

12.2.2为了保证光盘的数据安全,设立光盘三级预警线。

12.2.1.1 一级预警线,CD-R光盘的块错误率BLER=120,DVD&plusmn;R光盘的内码奇偶校验错误PIE=140。

12.2.1.2 二级预警线,CD-R光盘的块错误率BLER=160,DVD&plusmn;R光盘的内码奇偶校验错误PIE=180。

12.2.1.3 三级预警线,CD-R光盘的块错误率BLER=200,DVD&plusmn;R光盘的内码奇偶校验错误PIE=240。

12.2.1.4 光盘检测的时间周期为:未达到一级预警线,光盘每两年检测一次;从一级预警线到二级预警线之间,光盘每一年检测一次:从二级预警线到三级预警线之间,光盘每半年检测一次。

12.2.3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检测登记表》(见表四),登记光盘检测时间、错误率等情况,实施对光盘的科学管理。

13 数据迁移

13.1 数据迁移策略

光盘检测达到或超过12.2.2所规定的三级预警线,或存储的数据运行的软硬件平台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将该光盘的数据迁移到新的光盘或其他存储载体。

13.2 数据迁移登记

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数据迁移登记表》(见表五),登记迁移的光盘号,迁移原因以及新载体的编号等。

14 光盘销毁

发现光盘损坏或出现问题,进行数据迁移后,无需继续保存的,应作破坏性销毁。

14.1 光盘销毁工作由光盘处置小组负责,光盘处置小组由鉴定人、处置人、监销人组成并共同完成保存到期光盘的处置工作。

14.2 处置结束后应填写《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处置登记表》(见表六)

 

表二:

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登记表

 

光盘号

电子文件

(档案)类型

起止档号

或归档号

光盘名称或内容

文件

格式

数据

大小

制作时间

备份套数

存放位置

 

 

 

 

 

 

 

 

 

 

 

 

 

 

 

 

 

 

 

 

 

 

 

 

 

 

 

 

 

 

 

 

 

 

 

 

 

 

 

 

 

 

 

 

 

 

 

 

 

 

 

 

 

 

 

 

 

 

 

 

 

 

 

 

 

 

 

 

 

 

 

 

 

 

 

 

 

 

 

 

 

 

 

 

 

 

 

 

 

 

 

 

表三:

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借阅登记表

 

借出时间

光盘号

光盘名称或内容

审批人

借出人

用途

借阅人

归还日期

 

 

 

 

 

 

 

 

 

 

 

 

 

 

 

 

 

 

 

 

 

 

 

 

 

 

 

 

 

 

 

 

 

 

 

 

 

 

 

 

 

 

 

 

 

 

 

 

 

 

 

 

 

 

 

 

 

 

 

 

 

 

 

 

 

 

 

 

 

 

 

 

 

 

表四:

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检测登记表

 

检测

时间

 

光盘号

 

检  测  情  

处理意见

检测人

CD

dvd

BLER

E32

SYM

Jitter

PIE

POF

ASYM

DC Jitter

 

 

 

 

 

 

 

 

 

 

□合格,每2年检测1次;□其他

□一级预警线,每1年检测1次 ;□二级预警线,每半年检测1次 

□三级预警线,数据迁移

 

 

 

 

 

 

 

 

 

 

 

□合格,每2年检测1次;□其他

□一级预警线,每1年检测1次 ;□二级预警线,每半年检测1次 

□三级预警线,数据迁移

 

 

 

 

 

 

 

 

 

 

 

□合格,每2年检测1次;□其他

□一级预警线,每1年检测1次 ;□二级预警线,每半年检测1次 

□三级预警线,数据迁移

 

 

 

 

 

 

 

 

 

 

 

□合格,每2年检测1次;□其他

□一级预警线,每1年检测1次 ;□二级预警线,每半年检测1次 

□三级预警线,数据迁移

 

 

 

 

 

 

 

 

 

 

 

□合格,每2年检测1次;□其他

□一级预警线,每1年检测1次 ;□二级预警线,每半年检测1次 

□三级预警线,数据迁移

 

 

 

表五:

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数据迁移登记表

 

原光盘号

电子文件格式

数据大小

迁移原因

审批人

新存储载体

新载体编号

迁移人

迁移时间

 

 

 

 

 

 

 

 

 

 

 

 

 

 

 

 

 

 

 

 

 

 

 

 

 

 

 

 

 

 

 

 

 

 

 

 

 

 

 

 

 

 

 

 

 

 

 

 

 

 

 

 

 

 

 

 

 

 

 

 

 

 

 

 

 

 

 

 

 

 

 

 

 

 

 

 

 

 

 

 

 

 

 

 

 

 

 

 

 

 

 

 

表六:

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光盘处置登记表

 

光盘号

处置类型

处置原因

审批人

审批意见

处置人

监销人

处置时间

备注

保存

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