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桂江浮桥(图)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8-01-07来源: 本站 打印

桂江,在梧州又称抚河,把梧州市区分为东西两片。在1969年桂江一桥建成通车之前,河东河西的交通往来,主要靠浮桥。

梧州桂江浮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明朝梧州曾一度是两广的政治、军事重镇,桂江两岸及西江南岸的塘源一带都驻有重兵。为了方便往来,成化七年(1471年),梧州总督韩雍在桂江口河面上建造桂江浮桥。考虑到洪水期间桂江“夏潦秋霖,溢为逆流,冲激相荡”(苍梧县志卷六)的特点,用生铁铸造4条铁柱,每条长630厘米,直径25厘米,重约3吨,分16段铸接而成,柱顶有镇桥兽蝶,分立两岸。浮桥吸收了铁索桥的长处和优势,铁柱露地面近一丈,以铁链相连,以木船56只系于铁链上,每隔2.6系舟1只,每只宽3,用木板覆盖舟上,两边列木栏作扶。这样,铁柱系铁链,铁链系木船,连成浮桥贯通河西三角嘴。这是梧州历史上最早的浮桥,一直沿用数百年,清同治年间才废毁,唯存铁柱4条于两岸,铁柱码头亦因此而得名。1970年,4条铁柱移置中山纪念堂前两侧,供游人观赏。

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军备需要,国民政府第六路军也曾在梧州抚河上架设军用浮桥。

1950年,梧州市又在河东牛屎码头和河西角嘴码头之间的河面上兴建了一座浮桥。桥长244,用木船60只连接成桥,每只木船桥身长8.54(即桥面宽),船宽2.754,船间距1.525,船上架桁梁,桥面铺装杉板,两岸分别用水泥混凝土浇筑码头。1969年桂江一桥建成通车后,浮桥迁移到富民码头,桂江二桥建成通车后,浮桥于198911月撤销。

如今的梧州桂江河口已陆续建成了桂江一桥、桂江二桥和鸳江桥,桂江浮桥在人们的记忆已渐行渐远,但积淀在其中的厚重历史永远不会被淡忘。(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