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纵览
民国时期的在梧州设立的造币厂
梧州在中国货币铸造史上,曾有重要的一席之位。远在宋神宗时期(公元1068年),就在商贾云集的梧州设监造钱,这就是宋代著名的梧州钱监,又称元丰监。元丰监是北宋朝廷在江南设置的6个钱监之一,也是当时在广西第一个设置的钱监。在经历了855年后,梧州市又开始了新的铸币历史。
据有关史料记载,广西的货币,自满清末叶,军阀陆荣廷任广西省都督时直至民国十年(1921年)陆氏倒台,均发行桂钞。由于滥发无度,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陆氏倒台后,许多流通在民间的桂钞成了废纸。1923年,广西正处于新旧桂系军阀割据的局面,梧州当时是广西最大的通商口岸,广西军阀沈鸿英占据桂林、平乐、八步和梧州,设立了梧州造币厂,于1923年3月起仿铸东毫币。梧州造币厂仿铸的“东毫”重量比广东的东毫币轻二分,重
广西造币厂全厂工人约100人,每日印装白银1万元左右,印好的银币,随即包装,送交广西银行总行验收入库保管。然后分发各分行发放。当时广西银行总行设在梧州市大中路(即现交通银行旁边)。一般工人月工资约40元,当时每担大米约6元,工资可称优厚。职工下班离厂,要经过检查,以防盗窃挟带。
广西银币投放市场后,一般人称为“嘉禾银”,凡持有桂钞者,可随时到广西银行换取嘉和银币,于是桂钞、西毫在市场同时并值使用,商场及市民尤乐于使用西毫,原因是西毫的信誉度较高。
1928年,广西省银行总行迁往南宁,广西造币厂亦同时迁离梧州,其在梧州所印制的银币,有“十五年造”和“十六年造”两种,印制数量在五百至七百万左右。
钱币文化,底蕴深厚。民国时期,所设的梧州造币厂和广西造币厂,足见梧州作为广西对外通商口岸及其在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足见梧州作为广西金融中心历史的厚重。(何敏汉)
图为广西造币厂铸造的民国16年广西省造,中心“西”字钱币(此图片档案现存梧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