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政府选官制度除科举择士外,还有一种“捐纳”,就是民间部分有钱人通过花钱买官或买文凭来进入仕途,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这种捐钱买官制度并非暗箱操作,而是政府公开的一种敛财政策。个人“捐纳”后,政府管财政的单位“户部”会出具一张收款凭证,这种凭证就叫“户部执照”,现梧州市档案馆就珍藏有这么一份户部执照。
我馆珍藏的这份“户部执照”上的文字内容,解译成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文字,大体内容是:由于国库空虚,户部经过请示后,决定在山西、陕西、广东等省继续实施咸丰年间(1853年)的方案,将皇亲国戚的薪俸减少两成,上缴给国库,上述几省花翎、蓝翎官员的薪俸也参照此标准实施减薪。为了充足国库,朝庭还决定面向全国实行卖官制度,按一定标准缴纳银两者即可成为后备官员,随时可走马上任。“户部执照”上的记录表明,广东省罗定人聂天福已“响应号召”,向国库缴纳了六十五两二钱六分两银子。执照还验证聂天福出身为秀才,年龄为51岁,且为防止“收据”被人盗用,官府还在“收据”上注明了买官者五官特征,还开列了买官者曾祖、祖、父的名号,并验记其曾祖父、祖父、父亲之名,因此,这张户部执照实际上清王朝发给买官者的“收据”。由于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因此,聂天福花了这些银子买到的官,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入流的从九品小官而已。而按照清朝的消费水平来说,六十五两二钱六分的银子也算是一笔大钱,所以说,这也是一个价值不菲的九品芝麻官。
但是,是不是捐了钱就可以做官呢?事实上并非如此,据相关资料考证,清朝官多缺少,后补官员多如喽�。捐的官很多,但真正的落实到职就少了。据记载,当时全国的县是1300多个,康熙十一年到十四年,因为平叛“三藩之乱”,捐了知县五百多位,但全国才1300多个县,这一下子就捐了500个知县,那些个县原来基本上都是位置上有人的,且三年还考一次科举,那到底空缺的位置有多少?你捐了官之后,你没有官做,官多缺少,那怎么办?后来就捐监生,捐国子监的监生,捐到多少呢?据有关资料记载,甘肃五个月捐了16000多人,花钱买文凭。因此,经常有人捐了官没有位置,替补不上官位的多有人在,最长的有捐了以后六十年得不到位置。
且在当时,除非你家家学渊源,要不然想当官,基本上也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见在古代当官还得凭真材实料才行。聂天福捐官的时候,已经51岁了,考来考去还只是一个已知天命之年的老秀才,也未能中举。也难怪范进老夫子听到自己中举后会喜极而疯,可见当时科举之难。因此最后只能倾尽所有去换取一个从九品芝麻官,但即使如此,仍未必能如他所愿能替补上当官。在早已废除了科举考试的今天,我们除了对聂天福“有志者事不成”的遭遇深感遗憾外,还真找不出想要安慰他的只字片言。(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