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梧州粤东会馆(图)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4-01-07来源: 本站 打印

在梧州,人们只知道苍梧有个粤东会馆,而对梧州的粤东会馆知之甚少,因为梧州粤东会馆早在70多年前已消失。

从清朝到近代,梧州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一直是商贾云集的内陆通商口岸,是大西南通往粤港澳的咽喉要道。因此,湖广(湖北、湖南)和三江两浙[江南、江北(江苏、安徽)、江西、东浙江、西浙江]等许多地方,特别是广东等地的商贾经常往来于梧州,并建有各自的会馆。在这些会馆中,有一个规模较大,建造考究,装饰华丽,气势宏伟的梧州粤东会馆。所不幸的是,在抗战中,这座会馆被日机炸毁并夷为平地。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它的记忆也逐惭淡忘了。

梧州粤东会馆位于现五坊路小学校址,建于何时无从考究,十八世纪初已有该会馆。粤东会馆为广东商人的行帮机构,是洽谈工作,商量业务和往来接待的场所,也是行会内部联络商谊,进行行会活动的中心。咸丰七年(1858年),会馆毁于一场大火。同治十三年(1878年),在梧州做生意的广东商人向全省发出捐款重建梧州粤东会馆倡议书,很快募集到四万两银,其中三万五千两银用于重建会馆,三千两银用于竣工庆典仪式。会馆建筑布局严谨,建造考究,装饰华丽,气势宏伟,门前建有戏台(建五坊路时拆除)。粤东会馆的守护神为关帝。每年关帝诞,会馆都举办庙会,会员们纷纷前来拜祭。会馆负责人为会长,另还设立有一个由20名有名望的广东商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其职责是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要求入会的广东商人必须遵守并讲究商业信誉,买卖公平,取信于民,违者处罚。会馆有600多名会员,根据不同行业的会员,会员每年要交纳5个铜钱至6两银的会费。当铺、丝绸店、银号、盐行(半官方)、航运等行业会员交46两银,药店、粮店、柴火店等行业会员交5个铜钱至3两银。会馆每年收到的会费约3000两银。其中,1200两银用来举行每月一次的聚餐,其余用于会馆维护、支付会长及雇员的工资。会员有权在任何时候因任何事提出召开会议。如果会员间出现纠纷,提出开会的一方要向会馆支付200个铜钱,会长和咨询委员会直接开会裁决。如果裁决不接受,会长就将案件移交县衙门处理。会馆的作用是:联系乡情乡谊,方便仕商;团结同乡,维护会员利益;聚会议事,沟通信息;办理善举,处理会员纠纷。抗战时期,梧州大批建筑和民房遭受日机狂轰滥炸,梧州粤东会馆也难于幸免。1950年在该址开办了宁远中学,1953年宁远中学迁至阜民路。9月,由市工商联筹资在该址创办了私立建设小学。1955年秋,私立建设小学改为公办,易名为五坊路小学,沿用至今。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粤东会馆在梧州设立长达两个多世纪,它作为在梧做生意的广东人与家乡联系的中转站,在当时梧州的广东人心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何敏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