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梧州防空(图)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2-03-29来源: 本站 打印

最近,笔者在翻阅梧州民国日报时,无意中发现 193838该报“防空特刊”刊载当时任梧州防空司令官陈良佐(市政协副主席陈澄波祖父)的文章和题字,于是萌发了撰写这篇文章的念头。

1937年,中国北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史称七七事变)。梧州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损失惨重。 1937915,日军飞机第一次侵袭梧州,投弹轰炸梧州高旺飞机场。此后,日军于19382月、6月、8月、9月,19397月、194210月、11月、12月,1943912月,19447月反复侵袭轰炸梧州,向居民区、工业区、学校、医院投弹或低飞扫射,大片房屋被毁,大批学生、平民被炸死炸死,就连当时美国浸信会在梧州开设的教会医院──思达公医院(现工人医院前身)在屋顶上用油漆涂上大幅美国国旗图案标识后(以为日本飞机看见后不会轰炸),但最终也不能幸免。特别是 1938917,日机9架对大东路、竹安路一带进行狂轰滥炸,共投炸弹80余枚,炸毁房屋300多间,平民死伤228人,无家可归者达3000多人。

1939 726 ,日军重型轰炸机18架冲入市区上空,对城市民房、商铺、医院、码头、渡船和居民区狂轰滥炸,历时一个多小时,共投炸弹、燃烧弹268枚,市区大部分街道被炸,炸毁房屋400多间,炸沉民船200多艘,死伤500多人,受灾477户,造成难民9349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特别是 194394,日机袭梧,民众死伤颇多,其中逢源银行地下室出入口被封,水管被炸断,在地下室内避弹的49人被淹死。一幕幕的悲惨景象,记录了日机在梧州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激发了梧州民众修筑防空工程的热情。

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梧州即成立防空指挥部,设在梧州民国指挥部内,梧州民团司令陈良佐兼任指挥官。指挥部下设3个科:第一科负责寻空作战和辖区的警备;第二科负责防空情报、通信、警报;第三科负责指导梧州防护团工作。梧州防护团由警察局长何应恩兼任团长。防护团下设办公、救护、避难管理,交通管制、灯火管制、警务、消防、警报、防毒9个股,编大中、大东、河滨、水上4个分团。19383月,防护团设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苍梧县政府总务股、商会财务股、防护团计划股、梧州防空监视队(广西第6防空监视队)

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梧州市从1937年便开始大规模挖掘防空洞。193838日,梧州民国日报专门开辟防空特刊专栏,梧州民团司令兼防空区司令官陈良佐,梧州警察局局长、防空区防护团团长何应恩等纷纷撰文(见图),宣传防空知识以及宣传做好防空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识,发动社会各阶层参与修筑防空工事。至1938年冬,先后在北山、河滨等处挖建26个公用防空洞,随后继续扩建联通。至1944年,全市共建公用防空洞总长 6008,面积 6627平方米 。民国时期的防空洞构筑,除部分由营造厂承建外,大部分由防护团把任务分派到各镇、街公所,再由镇、街公所分派到各户构筑。私人防空洞由私人自用自管,公用防空洞由梧州防护团维护管理。为了及时躲避日机轰炸,梧州在北山(现中山公园)顶设置电动警报4台,望火楼(亦叫火烛楼)顶设大铜警钟一个,在白云山、火山、望火楼各设警报灯笼一个,各主要街道警岗设警报电铃。每当日机来梧轰炸,全城立即拉响警报,市民迅速进入防空洞避难。1944年,为对付日机空袭,梧州制定《防空疏散实施办法》共13条,内容包括人口、物资疏散区域、政府及警察局的任务等,梧州沦陷前,开始疏散城市人口,由苍梧县政府安排交通工具,催促群众疏散。县政府曾一度迁至夏郢、六堡、长发乡间。

宁可百年无事,不可一日无防。旧中国,由于国弱民穷,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防空设施极为简陋,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梧州才有如今辉煌的人防事业。(何敏汉)

1938年3月8日梧州民国日报开设的由陈良佐题字的防空特刊专栏。

抗战时期被日机轰炸后的南华酒店(即现在的梧州大东酒家)

被日机轰炸后的梧州粤东会馆,到处是一片残恒断壁的狼藉景象。

曾经作为梧州防空报警及火警使用的了望台(原设在梧州市文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