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元丰年,朝廷在梧州设监铸钱,称元丰监,为宋代江南六大钱监之一。钱监『每年铸钱十八万缗』,每月生产1.5万缗,每天要烧125炉,工人将近千人。
(二)铸币的必经工序是制作范母『范』就是模子,范母是用于制作模子的模子。用范母成批翻制精确的钱范,是大�模铸币的首要条件。
(三)据《岭外代答》记载:『铁,梧州产者,在熔则如流水,然以之铸器,则薄几类纸,无穿破。凡器既轻且耐久,诸郡铁工锻铜,得梧铁杂淋之,则为至刚,信天下之美材也。』
钱鉴名称的由来,源于此处曾为北宋铸钱作坊元丰监遗址,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宋是中国历史上铸钱最多的朝代,而且种类繁多,铜、铁钱同时使用,北宋元丰年间,梧州钱监为江南六大钱监之一,该遗址离桂江约10米,面积2万多平方米,1964年,广西博物院馆共同进行考古发掘,考证了铸钱工场、炉坑、贮水池、水沟、柱子洞等50多处古迹,发现大量生产用的钳锅、铁锄、铁锹、铁凿等工具及铜器、陶器等生活用品,出土铜钱有崇宁重宝、崇宁通宝、熙宁重宝、元�通宝、圣宋元宝、政和通宝等,数量最多的是崇宁重宝。梧州元丰监每年铸钱18万缗,产量居全国第三。梧州元丰监开铸年代为公元1078年,停铸于南宋时期的1136年,在此58年的铸钱历程中,所需铅、锡、铜不少,而工场设在桂江畔,黄金水道有利于运输原材料和产品,工场又三面环山,取用燃料方便,且具备保密、安全防范条件。1981年,这个宋代元丰监铸钱遗址被定作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钱鉴路除宋代元丰监遗址外,还有一个珍贵古迹,那就是著名的钱鉴墓葬群。墓葬主要集中于今五一塑料厂、一职中、木器厂一带,1964年至1980年,16年间先后发掘、清理了西汉早期至宋代大、中、小型墓葬20多座,西汉时期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东汉为土坑墓和木椁墓,两晋、宋代则均为拱顶砖室墓,出土文物以汉代最丰富,陪葬品有陶器、铜器等,1972年,东汉墓出土的东汉灰陶猪,高11厘米,长23厘米,呈半卧状,舌向外伸出,形态栩栩如生,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碧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