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总 府 记
成化六年 韩雍
两广百粤地,自秦置郡县以来,蛮夷叛乱,伐不能无,置将分间,不常所治,而总府之名未有。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设官分职,两广各置都、布、按三司统治之。永乐,广西置镇守内臣,总兵武臣。景泰、天顺间、广东置如广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统制,而两广总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后,军务兼用文臣,或总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抚,或不兼,又或专巡抚不加督理,而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圣天子念两广生民,久罹害,累征不能平,乃命将出师,以今太监陈公王宣监督军务,雍替理,来问叛夷之罪,师至广前巡抚皆改任去,雍遂兼焉。明年贼平,班师,诏留太监陈公镇守广东,以雍提督两广军务,仍兼巡抚。久之,雍以地广,不克独遍,历上章,得请两广各添置都御史、巡抚,雍专提督。五年春,雍以忧制归,是冬,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龚晟,广东按察司佥事陶鲁、林锦交章言于朝,以为两广事不协一,残贼日炽,须复得大臣提督兼巡抚,斯济。上嘉其言,下廷臣议,兵部尚书白公宗玉集议规划,举雍对,上可之,以太监陈公总镇两广,起复雍进今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雍因辞弗获,始就任。未几,复以平江伯陈公锐挂征蛮将军印,克总兵官司镇守两广,同开总府于梧,便宜行事,两广副将以下俱听节制。前广西镇守太监、两广总兵巡抚皆裁去。又以少监黄公沁暨署都督佥事。夏,正克副总兵镇守广西,都督佥事冯�克游击将军都指杨广,夏�、张寿克恭将分守诸路,而地方大计则悉取于总府皆宸断也。维梧州介科两广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适均,郡山环拱,三江汇流,岭南形胜无比,据总府之基,其山自桂岭南而来,至梧城,中尽而复起,巍然突出,状如磐石,登临远眺,一目千里, 晦千万年而一旦显于今日,岂非天造地设,有所待而然与。洪惟我国家,列圣相承,一以道德仁义为治,今天子缵承丕绪,益迈前烈,数载之间,四征不庭,罔不宾服,大显神漠,命官司开府于兹,合天心,光祖德,超越秦汉以下因循苟之陋,而成万世之良图。自兹以往,出令一而保境同,以我堂堂仁义之师,坐镇于中,四顾蛮夷残孽,向背而抚治之,彼将日益循化理、蛮恶习、相安耕凿,以齐吾民,而凡覆载之间,有生之众,声教所及,将益无远,弗归唐虞三代雍熙太和之治,不于斯见乎!虽然圣天子宠异臣下,而付托至重,其责望回在于此,臣子感激图报,称当何如哉!书曰:能事事乃其有备。诗曰:有业有翼,共武之服。孔子曰:节用爱人。雍辈皆勉焉。府之正堂五楹,题曰总制百粤之堂,后作亭曰:同心,门三楹,左右厢房各五楹,经始于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于七年五月十八日。既成,太监总兵征予记。太监字德新,镇静有谋,屡立战功。总兵学志坚,韬略家传,卓有将才,皆重一时,而雍得预其间,始开府,抑何幸欤,谨记。
从碑文上判断,此石碑要比龙母庙内的《总府题名记》石碑早40年。1977年,从市第一幼儿园基建工地上也挖出一只巨型石龟,经鉴定为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所造。石龟重约8吨,长310厘米、宽210厘米。出土时,龟背上有《总府题名记》,长200厘米、宽120厘米,石碑有点残缺,市博物馆根据石碑上剩余的文字,结合《苍梧县志》记载,确认这块石碑是总府题名碑,所刻内容为总府题名记。后来,这只石龟和《总府题名记》石碑移至龙母庙展示。龙母庙的石碑是仿照原石碑字样大小、模式而翻刻的。
《总府题名碑》由明弘治年间状元伦文叙书写标题,兵部尚书湛若水作跋的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碑的正面,刻着明代六十一位驻梧的总督、总镇和总兵的名字,名下都注有籍贯、出身、勋衔及出任时间。湛若水的《总府题名后跋》,记载着设碑的经过。据载当年湛若水出使安南(即今越南),途经梧州,了解到梧州三府官司吏之间不团结,矛盾重重,于是他会见了驻梧州的总督、总镇、总兵,要求三府要团结互重,同心同德,并立碑把历任的府员名字都刻在碑上,让人民辨别好坏,使好的令人敬仰,坏的自知能改。用意是强调驻梧三府官员要同心协力,为振兴梧州作贡献。此碑也说明了梧州在明代就已经是两广总督的所在地。总府,就是明代封建王朝在各省区设立的军政机构——总督府、总镇府和总兵府这“三府”集中议事的地方,梧州总府的遗址分布在现在的建设路和东正路一带。
这两个石龟和石碑进一步印证梧州在历史上是一座军事重镇。
秦代之前,梧州乃至整个广西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北方后,于公元前214年,发兵50万,分五路进军岭南,因交通不便、给养不继,行军受阻。秦始皇命史禄凿通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才平定了南越叛乱。凿通灵渠后,中原经济、文化沿长江、湘江,过灵渠,顺着漓江(过平乐后叫桂江)抵达梧州,再分两条水路出海:一是经梧州沿浔江、北流江、南流江,从北部湾合浦、徐闻、日南(今越南境内)等港口出海,二是沿西江、珠江、南海,再飘洋过海。秦汉到东吴初期,中国的南大门不在广州、而是北部湾,因此,海上丝绸之路走第一条水路。东吴以后,211年,交州刺史步骘迁州治到番禺(今之广州),至唐开元四年(716年),名相张九龄奉旨开辟梅关大道,广州为主要出海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走第二条水路。梅关大道开通后,中原到岭南的距离大大缩短,灵渠的作用才开始下降。梧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岭南地区独领风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立十三州刺史,其中交趾刺史治苍梧郡广信县,统辖南海、郁林、苍梧、九真、交趾、合浦、日南、儋耳、珠崖九郡。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交趾刺史部”从现在的越南河内移至广信(今梧州)为郡治所在地。苍梧郡的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的广大地区。直到211年,交州刺史步骘迁州治到番禺(今之广州),梧州有316年是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
元末明初,广西瑶民起义。明正统十年(1445),瑶族义军攻破梧州城。翌年,侯大苟率领的瑶军控制梧、柳、浔3府10余县。此后,侯大苟经常率军经常袭击梧州城、杀死朝廷官员。为了镇压瑶民起义,朝廷将两广的军事重心移往三江水口的梧州。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设两广总兵,韩雍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率16万兵驻防梧州,12月攻破瑶军,断峡之大藤,掠杀义民数万,俘虏侯大苟,成为镇压大藤峡瑶、壮民族起义的魁首。韩雍以“嘉鱼池”为题作了一首诗:“清暇临池结草庐,鳄鱼已去育嘉鱼。分来丙穴真相似,投向濠梁乐自如。南浦云山增胜概,杜陵水竹称幽居。遐方民物咸沾惠,伟绩应归太史书。” 鳄鱼已去育嘉鱼:鳄鱼喻农民起义队伍,而嘉鱼则喻韩雍所统领的镇压大军,此诗流露了他镇压瑶民起义成功后洋洋得意的心情。成化五年(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建总督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当时,设有三总府:总督府、总兵府和总镇府。镇压起义有功的韩雍复任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韩雍曾为此撰写了一篇《建总府记》,刻碑立在当时的总府衙门。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总督由梧州改治广东肇庆。三总府驻地在今东正路、东中路及建设路一带,建于1470年冬,其建筑布局,以总督府为主体建筑中心。总督府在城内东北土阜上,为城内最高点,总兵府在总督府右、总镇府在总督府左,三府会政厅在总督府前。总督府正堂门前有楹联曰:开府梧州,总制百粤。
1368年~至1566年,桂江两岸及西江南岸都驻有重兵,来梧州做生意的商人也很多。为解决交通之便,明成化七年(1471年),两广总督韩雍和太监陈平等筹建浮桥横跨桂江,用优质生铁分为16段铸造4条浮桥铁柱。铁柱长630厘米,直径25厘米,每条重约3吨,下方有一方孔,作系铁链用。铁柱深竖在桂江口两边岸上,每边2条,各用2条铁链相连,再用木船56只系在铁链上。这样,铁柱系铁链,铁链系木船,一座浮桥便出现在桂江水面上。铁柱顶有镇桥兽蝶蝮。蝶蝮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所谓“龙生九子不似龙,各有所好”,蝶蝮性好水,通常被置于石桥拱券上,放在铁柱顶上有“镇水”之意,因为过去梧州年年发洪水。桂江浮桥在明末(约1644年)废,
存放在白鹤观的千年石龟
龙母庙石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