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江为什么又叫抚河(图)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0-12-08来源: 本站 打印

上了年龄的梧州人都知道,解放前,桂江叫抚河。抚河名称由来是有历史渊源的。抚河为西江干流桂江的一段。桂江古称漓水,发源于桂北越城岭主峰猫儿山,南流至梧州汇入西江,全长426公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兴安建成灵渠。灵渠将猫儿山流下来的水三七分流,两江相离,一南一北相离而去,分别投入长江和珠江(西江)水系的怀抱,于是人们在“相”、“离”两字都加上三点水偏旁,就成了湘、漓二水。这就是湘江和漓江名称的来源。秦始皇建成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粮草得以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来,终于平定了岭南,在岭南置南海、象、桂林三郡。漓水纵贯桂林郡地,为该郡最大河流,故名桂江。而阳朔以上河段仍依古称漓江。元大德五年(1306年),设平乐府,当时将桂江流经平乐府的河段称为府江。这个时期,府江上起阳朔,下至昭平,长300多里。明洪武九年(1386年),设梧州府,桂江从梧州府衙西门外流过,从此,昭平至梧州的桂江河段也称为府江。从府江改称抚江,则是历代朝廷与西江流域少数民族之间压迫与反压迫的产物。

 西江流域自古以来为“南蛮之地”,远离皇城,少数民族众多。历代朝廷对少数民族实行残酷的掠夺和镇压政策,使得西江流域少数民族反抗朝廷的斗争此伏彼起。明初,以侯大苟为主的浔江瑶族人民起义。为了镇压瑶民起义,朝廷将两广的军事重心移往三江水口的梧州。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设两广总兵,韩雍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驻扎梧州。韩雍统兵十六万,断峡之大藤,镇压大藤峡瑶、壮民族起义,又血洗府江三垌(今荔浦、蒙山、昭平等地)。事后,总督朱英改变策略,实行安抚政策,下令安抚府江瑶、壮少数民族。立山(今蒙山)瑶民首领李公著率先接受安抚,并于其地设永安州,接着其他各垌先后就抚。明代《通鉴》卷九说:“蛮非华夏族类,愿为臣民者,抚养无异”。府江也就改称抚江,后又改称抚河。

而抚河中段的昭平名称的由来也见证了同样的历史渊源。昭平原来的名称为静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文帝杨坚灭了陈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岭南,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引起少数民族与隋皇朝的矛盾。开皇十六年(596年),桂州(今桂林)少数民族首领李光仕起兵反抗,静州的少数民族响应,但是很快被隋朝廷镇压。大业二年(666年),隋皇朝将静州改称龙平县。皇帝是龙的儿子(即天子),改成龙平,寓意为皇帝代表天意平定这里的叛乱。宋仁宗皇�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宋皇朝派兵镇压了起义,但也损兵折将二千余人。战争后,广南西路(宋朝于997年在岭南地区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安抚使余靖提出休养生息,宋朝廷也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对少数民族采取“土官政策”,用土著首领来管理自己的民族,谓之“招抚”。于是,把龙平县的“龙”字改为“招”字,称招平县。到宣和六年(1124年),宋朝廷觉得“招”字寓意的招抚不太好听,便把“招”字改成“昭”字。昭,即光明正大,表示皇恩浩荡,少数民族服从朝廷的统治,就前途光明。

梧州龙母庙至西江汇流处的抚河一段又有特殊的含义。解放前,梧州西门口码头对出的抚河东岸,自铁柱码头(石灰巷)至石巷口码头(九坊路尾)河面一带是著名的妓寨,泊满花艇(妓艇)。这段抚河成为妓寨,始于清光绪初年。先是水上居民因贫穷不得已将自己女儿作为暗娼,借以糊口,久而久之,这里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妓寨。光绪二十六、七年,府衙还开征花捐,向妓女征税,使之成为公娼。每逢夜幕下,抚河花艇歌声、琴声交相仕作,仿佛到了浆声楫影的秦淮河畔。花艇的妓女每天都接待达官富人,终日以泪洗脸。妓女的泪水滴到抚河中,使抚河的水很苦。苦,在粤语与“抚”同音。抚河,苦河也。194911月,梧州解放,政府下令禁娼、禁赌、禁烟,抚河妓寨从此消失。

 


梧州市美丽的鸳鸯江,抚河水清,西江水黄。

 


梧州市抚河的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