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梧州得名说起(图)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0-12-08来源: 本站 打印

梧州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梧州的得名,与桂林得名源于桂花一样,也是出自一种树木:刺梧桐。1902年,时任梧州海关代理税务司的英国人(请注意,是外国人任中国一个城市的海关关长,可见当年大清帝国气数已尽)ERNEST ALABASTER(厄内斯特·阿拉巴思特)在《十年报告:梧州》(18921901)中写道:梧州的得名,是“from the former local abundance of Sterculia platanifolia (因为从前这个地方盛产刺梧桐)”。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完全相信它,那么,梧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为之逊色。梧州的得名,主要还是下面的说法。  

  第二种说法,梧州的得名,源自古代仓吾族和苍梧郡。  

  春秋战国时期,在梧州聚居的原始氏族部落称“仓吾”(古字,与“苍梧”通),主要从事渔猎、农耕、水运。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说:“仓吾乃古代的南蛮。”仓吾一名,含义为“青色的人。”《逸周书注》就说:“仓吾,蛮也,翠其色青。”“仓吾”族是“百越”的分支。自苍梧郡建立之后,仓吾族的名称便逐渐消失。今富川瑶族自治县有称“梧州人”群体可能是古仓吾族的后裔。早在4000多年前颛顼高阳氏已生活在这里。西周时,苍梧族向周王朝进贡翡翠,与中原发展关系。秦统一岭南后,汉族开始从桂江、贺江进入梧州定居。苍梧族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发展为壮、侗等民族。  

  后来为什么会在梧州建苍梧王城、苍梧郡?这就要从美丽的鸳鸯江说起。  

  梧州的灵气来自一条江:鸳鸯江。鸳鸯江,即梧州桂江、浔江与西江三江汇流处,一浊一清,恰似戏水鸳鸯,俗称鸳鸯江。命运坎坷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两度路过梧州,首次路过梧州时,到锦鸡岩祭舜帝,写下“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的诗句;第二次途经梧州时,泛舟鸳鸯江,发出“我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的赞叹。鸳鸯江由此而得名。鸳鸯江是梧州的母亲河,孕育出梧州的四千多年文明史、2100多年建城史。  

  5亿年前,梧州所在的位置是一片茫茫大海。4亿多年前,广西区域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广西运动),广西这块陆地露出水面。1.8亿年前,又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印支运动),广西这一陆地完全升出海面。约34千万年前,梧州峡口开始割裂,原始河床出现,这就是浔江、桂江和西江。距今160万年左右,梧州地壳逐渐上升,河床下切,后来便形成今天梧州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两次地壳运动使梧州成为著名的水都,梧州吸纳了广西784条河流约90%的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达2133亿立方米,是黄河的3.7倍。从梧州,上可达桂林、柳州、南宁,乃至大西南地区;浔江、桂江在此交汇而成西江,向东浩浩荡荡、奔流广东、汇入南海,向西沿浔江、北流江、南流江,从北部湾出海。梧州的灵气由此产生。  

  苏东坡“忽至”的“舜所藏”就是位于白云山南麓的舜帝陵墓。这里埋葬着珠江文化的始祖——舜帝。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苍梧县志》记载:“舜陵相传在城东五里许大云山下锦鸡岩”。唐大历四年(公元769),梧州建有舜帝陵和舜帝庙。舜帝庙在梧州大灵山(也称大云山,今称白云山)麓的金鸡岩(也称锦雉岩)。《梧州府志》载:“舜帝庙在大云山麓锦鸡岩,久废。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府吴九龄重建故址,春秋拜祭。”  

  秦始皇时代,梧州出了个龙母。根据传说,龙母姓温,于周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出生在藤县水东街孝通坊,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温氏幼时因洪水被放在木盘漂流到广东悦城,被一姓梁的打鱼翁救起并抚养成人。传说一天,温氏在溪边拾得一卵,里面生出五条小龙,经温氏细心养护,长大后放归大海。从此,人们把温氏称作龙母。龙母在五小龙的相助之下,带领人民抗洪治水,让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从秦代起,历代对龙母加封,全部加起来,龙母的头衔就是“程溪永安永宁永济夫人灵济崇福圣妃护国通天显德昭显溥佑广荫龙母水府元君”。后人为了纪念龙母,在西江流域建了无数龙母庙,最著名的为悦城龙母祖庙、梧州龙母庙和藤县龙母家庙。沿着梧州龙母庙对出的桂江逆水而上可至桂林。梧州与桂林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关系,其纽带就是著名的灵渠。因为西江的军事地位,才有秦始皇开凿灵渠之举。而有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也才有了后来的梧州。因此,谈梧州的历史,就不得不提灵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30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50万南下,平定“百越”。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岭南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秦军“三年不解甲弛驽”。原因是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监察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劈山凿渠,于公元前214年在兴安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岭南战场上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梧州属于桂林郡。梧州因优越的区位条件而开始建城,并逐渐发展成为岭南的中心、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和粤语的发源地。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在番禺(今广州)建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后,建苍梧王城,这是座土城堡,位于摩天岭(今梧州市第一幼儿园一带)。此为梧州建城之始,也是广西有文字记载建城之始。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统一岭南后,在南越国苍梧地设置苍梧郡,苍梧郡下辖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猛陵、鄣平县,改苍梧王城为广信县城。广信县得名,据《汉书·郡国志》说:“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有趣的是,广州的得名,因“制治在广信,乃取县名之一字为州名耳”,即取广信之“广”字,建州,名广州。  

  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交趾刺史部治所,由赢娄(今越南河内西北)移至广信县城,辖岭南9郡。这是中国在岭南设首府之始。交趾刺史部为当时中国13个刺史部之一,统监岭南苍梧、南海、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956县,即今广西、广东、海南3省(区)及越南北部、中部。自此直至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刺史步骘迁州治到番禺(今之广州),其治所一直在广信县,广信县成为岭南首府的时间长达316年。在距梧州市区60多公里的京南镇京南街桂江边的石角头上,有一块4平方米大的碑刻,碑文是:“汉士威彦先生故里”,落款“大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季秋月邑人高松乔书里人罗栋才镌”。士燮,字威彦,苍梧郡广信县人。其先祖是鲁国汶阳(今山东宁阳县)人,因王莽之乱避难交州。父士赐于桓帝时任日南(今越南中部顺化一带)太守。士燮历任交趾郡太守、安远将军、卫将军、龙度亭侯、龙编侯,政绩卓著,名满一方。他的几个弟弟也很有学问,为朝廷重用:士壹任合浦太守,士黄有任九真太守,士武任南海太守。一时间岭南成为士家天下。吴黄武五年(226年)病逝于龙编(今越南河内附近)住所,终年90岁。  

  从西汉至南北朝,广信县名一直存在,直到隋开皇三年(583年),取消广信县并入苍梧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封州设苍梧郡,郡治移至封开。唐武德四年(621年),废苍梧县、开始称梧州,也是取县名之一字为州,即取苍梧之“梧”字,建州,名梧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在岭南地区(即五岭以南的地区,五岭指萌渚岭、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大庾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置岭南道,为唐代十道之一,制所在广州,辖73州、314县。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宋至道三年(997年),以原广信为界,置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信(梧州)成了两广之“广”所在地,广信以东称广东,广信以西称广西,广东广西由此得名。  

  作为岭南首府,古广信既建城又设关,履行类似当今海关的职能。西汉在苍梧郡设关(与合浦郡设合浦关、郁林郡设雍鸡关同期)。关有漓水、荔平、谢沐三处:漓水关设在市区的桂江(即漓水)出口处,其余的关设在入湘两道要冲。关设履行接待、管理、征税等职能的官员及关吏、录事若干人。漓水关从汉代设关起,至隋唐宋代,是往返“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关。中原经济、文化沿长江、湘江,过灵渠,顺着漓江(过平乐后称桂江)抵达梧州,再分两条水路出海:一是经梧州沿浔江、北流江、南流江,从北部湾合浦、徐闻、日南(今越南境内)等港口出海,二是沿西江、珠江、南海,再飘洋过海。秦汉到东吴初期,中国的南大门不在广州、而是北部湾,因此,海上丝绸之路走第一条水路。东吴以后,211年,交州刺史步骘迁州治到番禺(今之广州),至唐开元四年(716年),名相张九龄奉旨开辟梅关大道,广州为主要出海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走第二条水路。梅关大道开通后,中原到岭南的距离大大缩短,灵渠的作用才开始下降。梧州由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商品经这条通道出口的同时,宗教也沿这条通道传进来。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的途径,分海陆两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从南亚经合浦传入,最早是经南流江——北流江——浔江这条水路到达岭南腹地苍梧(梧州)并建立寺院传教,然后再沿桂江经灵渠进入中原地区。于是,梧州很早就有了佛寺,并由此孕育出一批佛教名人。东汉时代,苍梧人牟子所著《的理惑论》是中国第一部佛教专著。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和尚曾到梧州,卓锡(居留)光孝寺,传授菩萨戒法。宋代,梧州的契嵩被宋神宗任命为僧录司僧正(国家佛教协会会长),宋仁宗赐号“明教大师”。梧州的其它宗教文化资源也很丰富。梧州是河神之都。中国第一个河神——龙母就出生在梧州的藤县。建于唐代的白鹤观是广西保存最好的道观。解放前,梧州是广西洋教最为兴盛的城市。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梧州成了洋教传播中心之一。现在,民主路有天主教堂,大中路有基督教堂,而工人医院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南方浸信会办的教会医院,珠山上还有美国基督教办的圣经学校的旧址。座落在西江南岸的圣文园是一个弘扬儒家文化的综合性公园,园内有72圣贤画廊、孔子出游图等景点。梧州历代信奉孔子,河东市区有一条街道叫孔庙里,从前这里就有一座孔庙。  

  宋代,作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的梧州成了京官被流放到雷州半岛和海南的驿站。大文豪苏东坡及其弟苏辙、门生秦观等人因党派之争失宠被流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经过梧州。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苏东坡被贬为岭外英州知事,在转任英州的途中又被命流放惠州。三年后再被放逐到天涯海角的海南。苏东坡是经梧州沿浔江到藤州,再从北流江、南流江过海南的:“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且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苏东坡在藤州见到了弟弟苏辙(子由)。一对患难兄弟,一个被谪海南,一个被贬雷州,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藤州不期而遇,苏东坡不禁感慨万千:“九嶷连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日未落江苍茫。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五月,苏东坡获赦北还,第二次经过梧州,心情格外舒畅,畅游鸳鸯江后,吟出“吾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等千古绝句。秦观也是因坐党籍之祸被贬为杭州通判,接着流放到湖南郴州,随后贬到横州编管。元符二年(1099),再贬至雷州。次年徽宗即位后,秦观始得以复职北还至藤州时,仙逝于江华亭:“少游……果至藤州,方醉起,以玉盂汲泉,笑逝而化”(《冷斋夜话》)。  

  元末明初,广西瑶民起义。为了镇压瑶民起义,朝廷将两广的军事重心移往三江水口的梧州。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设两广总兵,韩雍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率16万兵驻防梧州,12月攻破瑶军,断峡之大藤,掠杀义民数万,俘虏侯大苟,成为镇压大藤峡瑶、壮民族起义的魁首。成化五年(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建总督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当时,设有三总府:总督府、总兵府和总镇府。镇压起义有功的韩雍复任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总督由梧州改治广东肇庆。三总府驻地在今东正路、东中路及建设路一带,建于1470年冬,其建筑布局,以总督府为主体建筑中心。  

  “法国垂涎久,英商欲远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垂为辟三江水汇的梧州为通商口岸展开激烈的争夺。189724日,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将梧州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在梧州设立领事署,从此帝国主义势力逐渐侵入梧州和广西内地。在梧州,外国人开洋行、建教堂、开医院、办学校。开埠后,梧州商贾云集,成为繁华的商埠。梧州河东老城区连绵成片的骑楼,是梧州昔日辉煌繁荣的标志。22条原汁原味骑楼长街上,560座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传奇建筑,荟萃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梧州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城。  

  浩浩荡荡的西江引来无数革命先烈,成了一条革命的大江、一条红色通道。192110月~19224月,孙中山为筹备北伐,曾三次驻节梧州。1925年秋,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委书记周恩来秘密从广州乘船来梧州,主持召开了梧州党团骨干会议。此后,梧州成立了广西第一个党支部、成为广西的红色摇篮。大革命时期右江农民运动主要领导人韦拔群,曾到广州农民讲习所学习。毕业后的19254月—5月间,韦拔群途经梧州到南宁、百色。韦拔群被害后,其头颅被拿到东兰、百色、南宁、柳州等地“示众”,最后运到梧州,在大较场“示众”3天后,拿到北山上秘密掩埋。19297月,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从上海经广州坐船到梧州,然后从梧州过南宁,对在广西主持桂政的俞作柏、李明瑞进行统战工作和兵运活动,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无数的共产党人也是沿西江到梧州,然后深入到广西内地的。

 


梧州景色


系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