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晒谷场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9-02-08来源: 本站 打印

   现在,农村里大块的晒谷场已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块的、属于个人的晒谷场。现在的晒谷场虽然设在自家的房顶上,使用方便,但全然没有以前晒谷场的热闹场景了。

  记得我与一群知青在农村插队的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几亩大的,甚至十几亩大的晒谷场。我所在的生产队就有一个近十亩地大的晒谷场,队部建在晒谷场旁边,晚上社员到队部登记完当天的工分以后就在晒谷场上聊天。月光下,好几拨人席地而坐,他们当中有的以年龄而分,有的以性别而近,有的以兴趣而聚,而有的则是临时凑在一起的。谁的话题吸引人,谁的身边就有一群“粉丝”。

  晒谷场的聊天内容既多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季节农事,三村六峒的奇闻趣事、村边人语,什么都谈。我们几个插青就是在那晒谷场上知道了洞房花烛夜的美妙之处,获得了辨猪养鸡的要领,譬如说你要到乡镇的圩场上购买一条小猪来饲养,那你必须会辨猪———选身长的,肩膀要宽的,嘴巴要短的,尾巴要粗的,等等诸如此类。否则,你如何下料你的猪也长不快。

  对于插队知青与社员来说,晒谷场也是相互了解的一个平台。记得当时在农村还没有“人字拖”,这种拖鞋穿起来很轻便舒服,洗澡后穿它脚板很快就干了。农村青年很喜欢,让我们回城时捎带几双鞋回村。当然,他们从我们身上了解到的,还有城里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如几家的孩子组成学习小组,晚上集中学习;夏天的时候翻晒冬衣;重大节日游行欢度等等。一些青年总是向我们问这问那,他们向往城里的生活。

  在我插队务农的日子里,乡间的生产还是比较落后艰苦的,晒谷场见证了这一切。在收获季节,场上铺满了谷子,队里抽选几个极为负责的社员专事晒谷子,不能让谷子发芽。如何减少损失是晒谷人最为头疼的事情,特别是秋雨连绵的季节,谷子多天见不到太阳是很容易发芽的,这就需要晒谷人想出许多办法来应付。

  晒谷结束,晒谷场又派上了新的用场。村民在那里晒塘泥,塘泥干了要捣碎,然后浇上粪水垒成堆,发酵一段日子后,把发酵过的塘泥又翻晒至干,最后用牛把塘泥块跺成粉状,这是上好的农家肥,用它覆盖秧苗,秧苗长得快。

  我们插青的房子由队里安排,就建在晒谷场的边上。农闲时节,社员会自发地到我们插青房里搞聚餐。所谓聚餐不是吃大鱼大肉,而是挑米拿佐料到我们这里来做糍粑,印象中还有肠粉、白糕等等。那糍粑放上炒香的花生、芝麻,还有那些姜葱、酱油,好吃极了。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别队的插青听到有这等好事,都说我们遇上了一群好农民。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村民确实是淳朴可爱的。30年过去了,但我脑子里会常常跳出大婶在大锅边做糍粑的身影,浮现出男青年劈柴蒸糕的情景,那景象好像越久越清晰,就像陈年的酒越久越香醇。

  前些年在市里见到了一批打工的农村青年,好奇的我与他们聊起来,才知道他们来自我当年插队的农村,这让我兴奋不已。他们说,晒谷场没有了,都分给个人建房了。我听了,仿佛有一丝悲哀袭击了心头。他们又说,现在用上电了,晚上各家都看上电视了,基本没有人出去聊天了……

  唉,遥远的晒谷场。(林细伟)

上一篇:难忘的军垦岁月(图)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列表

二维码

本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