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左右的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并不陌生。
据了解,从上世纪60年代到1980年,梧州市市区本级参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就将近达到2.4万人。这些知青主要集中在郊区、苍梧、岑溪、藤县、蒙山、富川、昭平、钟山等县(区),以及博白生产师,有的知青上山下乡长达10年之久,时间最短的也有一两年,直到1979年后,大批的知青才陆续返回城市。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艰苦奋斗的足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处处都留下了知青的奋斗足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拼搏,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抒写了美好的篇章。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人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一位亲历过上山下乡后来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的同志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国家困难的时候,一大批知青那种不避艰难,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和奋斗业绩令无数人感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中,不管出现过怎样的问题和失误,对于一大批知青献身精神和奋斗业绩始终应予肯定,事实也是如此,这一代青年以他们的青春、热血,以至生命,已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听到这样的颂扬,知青们或许会感到安慰,因为他们的青春没有白付出。“我们青春无悔”这是我常听到知青们说的一句话。
由于工作的原因,笔者也接触过一批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他们后来的命运各有不同。他们当中,有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走上领导岗位的,有在商场上拼搏,成立企业老板的,有做个体生意的,虽没有大财可发,但日子也过得安安稳稳的。有在工厂做工人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也有因前几年企业改制而下岗并在为生计而忙碌的。目前这些知青大都进入或将近进入“天命”之年。当年的知青分布在各行各业,后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单位的骨干。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然保持当年上山下乡的那种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活跃在社会各阶层,用山上下乡精神演绎人生的精彩。笔者作为作为一老知青,与这些人曾经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因而对那段不寻常的岁月有着同样的感受。
记得16岁那年,我高中刚毕业,就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练一颗红心。在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的日子里,我们这群不知劳累的小青年,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重活、脏活抢着干,什么耙田、铲秧、收割、晒谷、担粪、伐木、砍柴、种菜、养猪、腌菜等农活样样都会干。知青生活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三年后,我怀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招工到祖国的南疆边陲─广西防城港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6年,后来我调回家乡梧州工作。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也不管身在何处,但知青的情结始终难以忘怀。
多少年后,当我们这些老知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回忆起当年那段艰苦岁月,都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忆不尽的情。一位老知青感慨地说: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就是纪念各位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铸造这段历史,往事如烟,历史不能忘记,知青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创造的特殊群体。当年我们修罗寨水库、建爽岛电站、西中电站、共青林场,还有大战天鹅山,到处都有我们知青洒下的辛勤汗水和走过的足迹。知青生涯是人生中可不多得的积累,这种精神力量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中对事业执着,对生活宽容,是我们做人的力量,永远向前的激励。
这位老知青的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是的,岁月可以把许多事情淡忘,但那段知青生活确实使人难以忘怀。
苦难是一种财富。(何敏汉)
知青们迎着朝阳走在田间上
知青背着行囊下乡在途中
知青在田间育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