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档案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突出“学史力行”,紧扣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档案利用体系目标任务,强化创新引领,坚持数字赋能,形成有亮点的成果,打造档案为民服务品牌,在档案惠民便民利民利用服务中走在前、作表率,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和质效,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开展。
长期以来,梧州市的各类民生档案散存在市档案馆和城区档案馆、各专业主管单位,分散保管,不同部门之间档案信息互联性差,集成度低,数据不完整,形成民生档案数据“孤岛现象”。市民群众查找相关档案要来回多头跑,反复跑,劳神费力,群众反映强烈。党史教育活动开展以后,市档案馆主动查找档案利用服务的不足与差距,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决心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破解查档难题,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涉及档案利用的难点、痛点问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民生档案“全市通办”“一网通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档案资源建设、资源整合、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方式入手,通过整合资源、推进档案数字化、建立专题档案数据库、汇集形成全市专题档案目录数据中心等形式,打破部门分割,消除信息孤岛,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高效化、便捷化水平,形成看得见、可检验的工作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档案查找利用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创建退役士兵档案管理梧州模式并在全区推广。市档案馆与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共同对1957年至2016年全市范围的退役士兵的个人案卷、转递登记、士兵名册等档案材料1863卷进行整合和数字化,建立退役士兵档案专题数据库。档案保管和日常查找利用由市档案馆负责办理,档案转递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办理,数据资源双方共享,保证了退役士兵档案的安全保管和高效利用。这种管理模式得到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肯定,并以简报刊发在全区推广。
婚姻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走在全区前列。针对全市婚姻档案分散保管在市档案馆和城区档案馆,市民群众查找多头跑不便的实际,从便民利民出发,对市档案馆、万秀区、长洲区档案馆的婚姻档案全文数据和目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和全文数字化加工,建成了全市婚姻档案专题数据库。数据库汇总了1953年至2017年结婚、离婚、补办、撤销登记4类档案共18.35万卷,涉外婚姻档案2864卷,对17.53万卷进行了数字化。实现了“让档案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一站式”查档。市民群众只要在市内任何一家综合档案馆即可以查找到相关的婚姻档案。
建立全市职工档案目录数据中心。将分散保存在市档案馆、人社局、城镇集体工业联社、东晖国有资产营运公司和各城区政府全市大中专毕业生托管人员、下岗企业职工、退休职工、失业职工和已故职工档案的档案目录数据进行系统收集、汇聚、分类,建立全市职工档案目录数据库。共收录全市上述人员档案13.1万卷,其中:退休职工档案1.09万卷,离职职工档案1.16万卷,死亡职工档案1.65万卷,托管职工档案4.75万卷,失业职工档案0.77万卷,大中专毕业生托管档案3.77万卷。目录中心可为利用者提供精准的查档指向服务,提高查全率、查准率,方便市民群众。
在广西全区率先实施周六开放便民查档服务。每周星期六档案馆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为群众提供假日查档服务,为周一至周五忙于工作而无法到档案馆查档调档的企业、外出务工人员、异地人员提供便利,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查档利用需求。
严格落实各项便民措施和各项服务承诺。完善查档首问负责制,设置便捷、快速、优质、高效查档服务“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查档手续,提供延时查档、预约查档、信函查档、服务。进一步优化查阅服务环境。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做实“暖心查档+电子查档+免费查档”各项服务措施。针对电子化、老龄化社会等新形势新要求,从细节入手,注重周到细致的人性化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在档案阅览室添置老花镜和放大镜,配备了查阅电脑、查档指南。真正做到便捷简约、便民利民,让群众查档省心省时省力,不断提高档案查阅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