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梧州爱国卫生运动(图)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4-01-07来源: 本站 打印

解放前,梧州人民生活艰难,饥不裹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根本谈不上卫生条件,加上街道破烂不堪,到处都是垃圾堆积,疾病经常流行。据有关史料记载,梧州在解放前的十年当中,曾发生过三次霍乱大流行,死亡人口数以千计,天花、痢疾、伤寒等疾病流行严重,尤其是疟疾终年发生,每年发病人数成千上万,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广大劳动人民常年生活在疾病痛苦之中。

1949年梧州解放后,由于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各种卫生医疗机构得到迅速发展。从1951年起,梧州市历年开展了以除“四害”(蚊虫、苍蝇、老鼠、麻雀)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同时修建马路与下水道,使环境卫生状况迅速得到改变,各种传染病也逐年减少。如霍乱病在解放后已完全消灭,天花病从1952年起已绝迹,疟疾、伤寒、痢疾等疾病也逐年减少,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1956年,为改善市容环境卫生,减少疾病发生,市成立了除“四害”办公室,制定工作规划,确定以大力改善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滋生地为重点,同时扑灭成蚊成蝇和老鼠、麻雀的工作方针,按照分线领导、分区包干的办法,推动各系统各单位除“四害”工作的深入开展。据当年有关资料显示,通过春秋两季的除“四害”突击,全市共改善简陋厕所1694个,简陋猪栏700个,取缔简陋厕所240个,简陋猪栏195个,修改明渠5500公尺,消灭蝇蛹700多斤,蝇蛹650多公斤,老鼠15613只,麻雀5645只,捞160多公斤。除“四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1958年,我市在除“四害”的基础上,提出了消灭蚊虫、苍蝇、老鼠、麻雀、蟑螂、白蚁、臭虫等“七害”的口号。市成立了爱卫会和除“七害”指挥部,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化明担任主任和总指挥长,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一把手担任组长的除“七害”领导小组,层层宣传发动,形成全市上下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局面。同时采取各个击破,速战速决的战术,向“七害”围剿,先后采取了捕蝇挖蚁、疏通沟渠、烟火灭蚊、捕毒和用硫磺��下水道灭老鼠的办法,并发动全市10万人采用疲劳战术围歼麻雀(其实当时人们对麻雀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它吃粮食,据专家介绍,每只麻雀每年吃虫子上千条,对保护农作物有好处,后来中央把除“四害”改为除蚊虫、苍蝇、老鼠、臭虫),对其他“三害”也同时开展歼灭工作。据当年的资料显示,1958110月,全市先后开展了五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性除“七害”讲卫生运动,共消灭蚊虫385.6公斤,苍蝇3161.9公斤,老鼠47936只,麻雀14817只,蟑螂7052公斤,白蚁242.5公斤,清理垃圾8150.5吨,疏通沟渠12303公尺,修理厕所255个,猪栏245个,放干污水塘及积水地20多块。各机关、工厂、学校、街道建立健全了经常性的卫生制度,广大群众逐步养成了卫生习惯,大家不随地吐痰,不随街丢果皮纸屑,人人动手清洁卫生,街道整洁干净,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在当年的“五一”节前,经自查评比,我市已达到“七无”城市要求,并向自治区党委报了喜。通过持续多年开展以除“四害”、除“七害”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我市的市容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有效地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何敏汉)

(此照片档案现存于梧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