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现实书店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0-12-10来源: 本站 打印

很多人都不会知道,我在1946年在梧州开办了一间“现实书店”。

一天,妻子从街上回来,说她在大中路交通银行斜对面的“邦记面店”门前柱上,看见了一块关于“现实书店”的牌子。我很惊讶。其实,我对于“现实书店”已经淡忘了。后来我赶去看个究竟,果然是。

那是一块历史文物的标帜。上面写着:“现实书店旧址”,说明是张阳于19467月开办的,专卖进步书籍,还有英文对照。不过,地址却写错了,不是大中路59号,而是57号,即现在的邦记面店。

我为什么要开“现实书店”呢?这要从我个人的一些情况和当时的形势说起。1940年底,我参加了一个党的培养发展小组,但1942年广西“七九事件”,我的党的联系人被捕,死于狱中。自此失去了同党的联系。1944年冬,我和陈柏、曾振时,受党组织的指示要求,秘密收集武器,准备参加桂东南起义,但不幸起义失败,我的革命引路人吴家宜同志等牺牲,同党又失去了联系。我该干什么呢?思想未免有点彷徨。适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国共和谈,签订双十“和平协议”,国内政治局势突然转为宽松。这是一个机会。于是我便和曾振时、石丁、曾俊祥商议,到梧州开书店。宣传马列主义,宣传进步思想。经过短期的筹备,我筹集了一点资金,“现实书店”便于19467月中,和梧州读者见面了。

书店为什么叫“现实书店”呢?这店名有点特别。当时我的想法是,一个人要有理想,但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要有作为,实现理想,必须从现实做起,在现实的条件下,努力奋斗。于是我就取名为“现实书店”。

当时书店卖的主要是进步书刊,有马列主义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左倾幼稚病》、《战争与策略》等;有党和毛主席的著作,如《论新阶段》、《论联合政府》、《论两个战场》、《新民主主义论》等;有进步文艺书刊,如鲁迅、巴金、郭沫若的作品;报刊有《群众》、《正报》、《自由世界》等。自然,为了掩饰,也还有部分国民党的书籍。如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等。书籍进货来源,主要是两个地方:一是广州市西湖路的“春秋书店”,一是香港的“新民主主义出版社”,由我在香港带回。

现实书店的进步书刊,当时有如一阵春风,受到梧州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每到晚上或星期天,就有很多学生如饥似渴的到书店看书、买书,情景相当热烈。记得当时他们学生中还有一句话:“星期日,到八桂,到现实”,意思就是到八桂书店、现实书店去看书、买书。因为八桂书店和现实书店是当时梧州仅有的两间进步书店。这些进步书籍,对一些青年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黑暗中给他们的未来,指引了一条光明的道路。我想,一些同学如果今天回顾往事,也会感谢现实书店对他们的帮助的。

开现实书店卖进步书籍,在当时是冒着风险的。国民党对书店都在暗中监视着。到了1947年夏天,随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进一步扩大,政治形势越来越恶劣,书店再不能经营下去,现实书店便被迫停办了。

现实书店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总算是在当时梧州的黑暗中,发出了一点亮光。历史虽然过去了六十多年,但今天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感到欣慰,因为我们宣扬了进步。(作者张阳,系梧州市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