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梧州开埠的一段秘史(图)
作者: 梧州档案信息网日期: 2010-12-08来源: 本站 打印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于1895319日赴日本指定的议和地点马关,同日本全权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开始谈判。日方于41日提出它的议和条件,并将和约底稿送到中国行馆,限中国于4日内答复。日本的和约草案共11款,其中第6款要求中国增开广西梧州等7处为通商口岸,日本派遣领事官于各口,“以便日本国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等。”日本轮船可以“从广东省溯西江以至梧州府”。李鸿章于48日在说贴约稿中以“湘潭、梧州土民,向来最恨外人,万一开口,易滋事端,地方官实难保护”为由不同意开放梧州。417日,中日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想打开广西水上门户---梧州的企图没有得逞。  

两年后,英国借口清政府同法国订立商务、界务专条违背1894年《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而提出开放西江通商、在梧州设置领事等要求。中英最后于189724日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另附西江通商专条,将梧州辟为通商口岸。条约中英原文如下:  

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经总理衙门照会大英署理钦差大臣,以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本衙门具奏西江口岸通商一摺,奉旨:“知道了,钦此”。相应恭录谕旨、照会、查照等因,彼此言明将广西梧州府、广东三水县城江根圩开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驻扎处所。轮船由香港至三水梧州,由广州至三水梧州往来,由海关各酌定一路先期示知,并将江门甘竹滩、肇庆府及德庆、广州城外四处同日开为停泊上下客商货物之口,按照长江停泊口岸章程一律办理。  

6     4    ,在梧州大东桥下侧,正式设立梧州海关,由外国人任关务主管(称税务司)。在河西白鹤冈上设立英国领事署,从此帝国主义势力逐渐侵入梧州和广西内地。在梧州,外国人还开洋行、建教堂、开医院、办学校。在现西江一路地委大院内有英国人建的梧州海关旧址,在珠山顶有英国领事署旧址和美国建道圣经学院旧址。梧州工人医院的前身是美国南方浸信会为纪念思达牧师而建的思达公医院(Stout Memorial Hospital)  1903     4     20    在厂前街(今大东路邮电所处)动工兴建,  1904     4     24    建成;  1914     7     27    ,思达公医院租得竹园肚一片荒山(今工人医院处),1915年破土动工建新医院,  1919     1     7    ,新楼刚建成第一层,思达公医院就正式搬进新院址;19248月,高大五层的新医院大厦全部竣工,思达公医院成为当时整个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医院。从1902年至1950年,思达医院历任院长为:麦惠来(Thomas Mccloy)、美约瑟(Joseph Goy Meadows)、廖纪和(Geow Leavell)、毕济时(R. E. Beddoe)、华莱士(Bill Wallace)。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少英国、美国人沿着当年祖辈们的足迹来梧州旅游、参观他们祖辈们工作过的地方。  

开埠以后,英商怡和、太古和省港澳轮船公司先后在梧州设立商行专理船务。继而,英商渣甸、天和、人和三大洋行垄断梧州航运,外国商船直接从香港沿江而上梧州、南宁、龙州,控制了西江航运权。  

1908年,广西首家船务公司—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购买一批客轮和货船,走上下河航线,提出“中国人搭中国船”响亮口号,从此打破了外商垄断西江航运业务的局面,民族航运业不断发展壮大。1918年,梧州港进出口商船5409艘次,其中中国船4346艘次,占80%,比1904年增加42倍。  

梧州是广西和滇、黔、川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西江流域物资集散地,商船之多,内外贸易之盛,居广西之首,对外贸易和口岸规模,在华南仅次于广州。 (吴承华)

 


梧州市珠山公园英国领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