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于1895年3月19日赴日本指定的议和地点马关,同日本全权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开始谈判。日方于4月1日提出它的议和条件,并将和约底稿送到中国行馆,限中国于4日内答复。日本的和约草案共11款,其中第6款要求中国增开广西梧州等7处为通商口岸,日本派遣领事官于各口,“以便日本国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等。”日本轮船可以“从广东省溯西江以至梧州府”。李鸿章于4月8日在说贴约稿中以“湘潭、梧州土民,向来最恨外人,万一开口,易滋事端,地方官实难保护”为由不同意开放梧州。4月17日,中日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想打开广西水上门户---梧州的企图没有得逞。
两年后,英国借口清政府同法国订立商务、界务专条违背1894年《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而提出开放西江通商、在梧州设置领事等要求。中英最后于1897年2月4日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另附西江通商专条,将梧州辟为通商口岸。条约中英原文如下:
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经总理衙门照会大英署理钦差大臣,以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本衙门具奏西江口岸通商一摺,奉旨:“知道了,钦此”。相应恭录谕旨、照会、查照等因,彼此言明将广西梧州府、广东三水县城江根圩开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驻扎处所。轮船由香港至三水梧州,由广州至三水梧州往来,由海关各酌定一路先期示知,并将江门甘竹滩、肇庆府及德庆、广州城外四处同日开为停泊上下客商货物之口,按照长江停泊口岸章程一律办理。
开埠以后,英商怡和、太古和省港澳轮船公司先后在梧州设立商行专理船务。继而,英商渣甸、天和、人和三大洋行垄断梧州航运,外国商船直接从香港沿江而上梧州、南宁、龙州,控制了西江航运权。
1908年,广西首家船务公司—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购买一批客轮和货船,走上下河航线,提出“中国人搭中国船”响亮口号,从此打破了外商垄断西江航运业务的局面,民族航运业不断发展壮大。1918年,梧州港进出口商船5409艘次,其中中国船4346艘次,占80%,比1904年增加42倍。
梧州是广西和滇、黔、川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西江流域物资集散地,商船之多,内外贸易之盛,居广西之首,对外贸易和口岸规模,在华南仅次于广州。 (吴承华)
梧州市珠山公园英国领事馆